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莊子引用這個故事講述了自己和朋友惠子之間的故事。
戰國時期,博學的莊子有一個好朋友叫惠子,惠子也是一個博學之人,兩人在一起時總是互相切磋學問,取長補短,有著很深厚的友誼。可是天妒英才,惠子早早地就離開了人世,莊子非常痛惜。有一次,莊子去惠子的墳前拜祭惠子,不由得回憶起自己的朋友。於是他就給隨他一起來的人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楚國有一個人,在粉刷牆壁時,不小心在鼻尖上粘上了一點白粉,可是這點白粉薄如蒼蠅的翅膀,他就去找了個工匠幫他去掉。工匠讓他站穩以後,拿起斧頭照他的鼻尖就是一下,那人非常鎮靜,動都沒有動,只覺得一股清風從臉面滑過,而鼻子卻沒有受到一點傷害。宋元君聽說這個故事之後,就讓那個工匠來表演這個運斧成風的技能,工匠說:“我確實有這種技能,只可惜和我配合的那個人已經死去很久了。”故事講完了,莊子嘆息說:“惠子死了,我就失去了學業上的摯友,再也沒有和我如此默契的人了。”
據說,從此便有了“斧正”一詞,後來,“斧正”多用來表示謙恭,指請別人幫自己修改文章之意。
■ 腹稿
典出《新唐?王勃傳》: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王勃字子安,唐朝時期絳州龍門人,“初唐四傑”之一。據說,他從小聰明過人,七歲就能寫文章,十幾歲就成名了。在他寫文章的時候,從來不像別人似的打好草稿,他從來不起草稿,更沒有窮思苦想,而是先磨好墨,備好紙筆,有時還喝一點酒,然後便矇頭大睡。等到一覺醒來,馬上跳下床,拿起筆,一口氣就把文章寫成了,他寫成的文章甚至不需要改動一個字。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也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他寫碑文或讚頌辭時,也是先磨好數升墨,然後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無需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王勃二十六歲時便去世了,一生很短暫,但是他的作品卻為後世廣為傳誦,有名的《滕王閣序》便是其中一篇。
今天我們用“腹稿”來指在肚子裡面把文章寫好,以此來比喻善於寫文章、非常有文采的人。
■ 掛曆
掛曆的雛形是一種“討債本”,源於古羅馬時代。
在古羅馬,有一種專門從事放高利貸的人,他們按月去向債戶收取利息。為防止出差錯,他們將何月何日某人該還的債和該付的息都記在一個特殊的本子上。這種本子是以月為單位,按日期排列的,並附有記事欄,其記事方法簡便明瞭。後來,這種方法漸漸地被其他行業所借鑑。
莫藻泉是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華人買辦,他興建了一家糖廠。1884年,他為了宣傳太古糖廠的產品,特意推出一種類似海報廣告式的“月份牌”。莫藻泉聘請設計師關蕙農設計畫面,內容多為花卉、吉祥人物、福、祿、壽、喜、中國古代天官賜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圖等。這些 “月份牌”免費向消費者發放。許多廠商覺得這一做法很可行,於是紛紛效仿,競相印製“月份牌”,並不斷改進形式。
後來,“討債本”和“月份牌”逐漸演變成為當今的“掛曆”。
兩字篇 第三章(1)
■ 廣播
雖然最早的電臺產生於美國,但是“廣播”一詞卻產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
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的南京東路有一家英國洋行,他們自己設定了一個小的無線電放音臺。有一次,著名的學者葉恭綽來到上海,偶然聽到了這家洋行播出的音樂,受到了啟發。他想,既然音樂可以播放給大家聽,那麼普通話的新聞,或者是全國各地的歌曲也應該可以拿過來播放給大家聽。後來葉恭綽就派人把北京和天津的電話機加以整修,公開向民眾播放,這時需要給這種播放形式起一個名稱。經過專家的研究,按照英文的意思選了“廣播”一詞作為這種無線電聲音傳播媒介的專有名詞,即廣泛傳播之意。於是就有了“廣播”一詞,並沿用至今天。
今天的“廣播”是指透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影象的新聞傳播工具。廣播分為兩種形式,透過無線電波傳送節目的稱無線廣播,透過導線傳送節目的稱有線廣播。
■ 汗漫
“汗漫”一詞最早出自《淮南子?道應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