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3 / 4)

時獻計道:“可以在這裡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 莊王採納了申叔時的計策並加以實施。宋國因此陷入了困境。

一天夜裡,宋軍大夫華元潛入了楚軍主將時子反的營帳,他對時子反說:“我們宋國已經陷入了絕境,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壓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麼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麼您怎麼吩咐,我就怎麼辦!”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後再稟告莊王。第二天,莊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里。於是,宋國同楚國恢復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並作為人質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

後人反取盟約的意思,改為“爾虞我詐”,比喻互相欺騙,互不信任。

■ 翻雲覆雨

典出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春秋時,有兩位名氣很大的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是貧賤之交的好朋友。管仲自幼就與鮑叔牙關係密切,同在南陽做買賣,分錢時,管仲要多分一些,鮑叔牙知道管仲要侍奉老母,沒有因為他家貧而嫌棄他。管仲幾次辦事愚笨,鮑叔牙也不抱怨他。後來鮑叔牙做了齊國的大夫,並極力推薦管仲做齊國的相國,管仲曾對人說:“生我者父母,知道我者鮑叔牙也。”

唐代詩人杜甫一生處在李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頹的大動盪時期,深切體會到上層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淡薄,不禁想起了管、鮑的友誼,譴責那些不顧信義的人,說他們“翻手作亡覆手雨”。

“翻雲覆雨”形容人反覆無常或慣於耍手段。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字篇 第七章(1)

■ 飛蛾撲火

典出《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南朝時,有一位左民尚書叫到溉,梁武帝十分器重他。到溉有個孫子叫藎,自幼聰明,尤其擅長詩文,深為梁武帝讚賞,兩人經常在一塊作詩。

有一次,梁武帝和到溉開玩笑說:“你的孫子是個才子,你的文章是不是你孫子代你寫的?”梁武帝還寫了一首《連珠》賜給到溉,共六句:“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於少藎。”前四句的意思是:硯臺磨出墨汁來行文,毛筆飛動毫鋒來寫信,正如飛蛾撲火一樣(指硯臺、毛筆),自己粉身碎骨也沒什麼可惋惜的。

“飛蛾撲火”指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

■ 分道揚鑣

典出北齊?魏收《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時,北魏河間公的兒子元志與御史中尉李彪爭奪“行路權”,雙方各執其理,互不相讓。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裡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裡,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呢?

孝文帝聽了二人的話心裡有了數,說道:“李彪言之有理,而洛陽是我的家鄉,元志理應受到優待,你們從今往後可以分路揚鑣,各行其半。”聽了皇上的話,兩人回家後以尺量路,將路分為兩半,以後各行其路,互不相擾。

“分道揚鑣”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 分庭抗禮

典出莊周《莊子?漁夫》: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孔子與眾弟子游至杏壇,遇到一位鬚髮皆白的漁夫,他詢問子路孔子是何許人,是否做官,子路一一作答,漁夫聽了搖搖頭說:“他危害了自己的真性啊,他離大道也實在太遠了。”說完轉身向河邊走去。

子路覺得這漁夫不是常人,就把他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驚歎道:“這是一位聖賢之人啊!”說完跌跌撞撞地追到河邊。追上漁夫,一拜再拜,虛心請教世間的真理。漁夫見孔子真心求知,就將自己的“道”學講給孔子聽。孔子出於尊敬,對漁夫長拜不起。漁夫沒等孔子回應,就划船而去。

子路不解地說:“我跟從您多年了,還沒見過一個打魚的老頭這麼傲慢的。以往就是與天子諸侯見面,你們也是分庭抗禮啊。今天對這個漁夫您卻如此謙卑恭敬,真是不可理解。”孔子聽了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