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的,叫做“名落孫山”。
■ 明察秋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孟子聽說,齊宣王見到有人準備殺牛做祭祀,牛因害怕而哆嗦,很可憐。於是,齊宣王下令把牛換成羊。孟子認為齊宣王對動物很有愛心,對百姓卻不夠仁愛。
於是,孟子對齊宣王諫言說:“有人說:‘我的力量可以舉起三千斤的重物,但掂不起一根羽毛,眼力可以看清鳥身上剛長出的羽毛,卻看不到眼前的一車柴禾。’您認同他的觀點嗎?”
“秋毫”指鳥類在秋季更生羽毛禦寒,此時的羽毛比春夏之羽更為細小。
齊宣王當然不認同這種捨近求遠、舍輕求重的觀點。孟子說:“您的善心足以使動物蒙恩,卻不能使百姓得到好處。這就是舍輕求重、捨近求遠的錯誤觀點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表現。
經孟子的說教,齊宣王終於接受了孟子以仁治國的主張。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 明哲保身
典出《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朝時,仲山甫與尹吉甫同朝為官,輔佐周宣王治理天下,勞苦功高。當時,周朝邊境不斷受異族侵擾,仲山甫等大臣率兵平息了異族的侵犯,並擴大了周朝的領地,為周朝的穩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後來,尹吉甫為仲山甫寫了首詩,“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意是,賢明的人啊,深諳事理,明曉善惡,極具智慧辨知是非,很善於保全自身。為國家大事日夜操勞,從不懈怠,對君主是那麼的忠心不二!這首詩是對仲山甫功德的讚美詩。
人們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概括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參與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現在指因怕犯錯誤或有損自己利益而對原則性問題不置可否的處世態度。
■ 明珠暗投
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齊國鄒陽,到梁國遊說,遭人讒害,被捕入獄。鄒陽在獄中寫了一封長信給梁孝王,信中說,明月之珠和夜裡發光的寶玉,如果贈送給路人,沒有人不會握緊寶劍,憤怒地瞪起眼睛,因為這是無緣無故獻殷勤。而那些不成才的疙疙瘩瘩的曲木、樹根卻成了被朝廷重用的人,這是因為國君的左右近侍事先為他們說了好話。如果無人引薦,即使是“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也只會被不信任。如果有人事先為我向大王引薦,那麼憑我這沒多大能力的人,也能建立尺寸的功業。
“明珠暗投”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裡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裡。
四字篇 第十一章(1)
■ 莫名其妙
典出清?宣鼎的《夜雨秋燈錄?陬邑官親》:及進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
大將軍福康安,是乾隆年間的權臣。一次,福康安奉命帥大軍西征準噶爾。福康安性好奢侈,越往西,越荒涼,越貧窮,沿路的招待讓福康安很是不滿,受處分的人接二連三。
快到邊疆某邑的時候,邑令為銀子不夠,不知如何接待而愁眉不展,他的一個親戚對他說:“把銀子給我,我來接待福大人。”
當時正是炎夏季節,這個親戚就在房屋的門口栽上松柏,把屋子的牆壁都裱上古色紙,把所有傢俱都染成烏木色,床上用品也都用了藍綢緞,房間各處都擺上花。又在村口支上天蓬,把西瓜瓤攪成汁,加些冰糖、薄荷,做成了“西瓜湯”。福康安來到這裡,看到房子周圍以及屋裡的佈置,感到很涼爽,又喝了“西瓜湯”,更覺“莫名其妙”。後來,福康安舉薦這個邑令升了官。
“莫名其妙”指沒有人能說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說不出道理來。
■ 南轅北轍
典出《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戰國後期,魏王打算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但是這時的魏國國力已經衰弱,大臣季梁聽說後認為魏王的計策帶有很大風險,就立即去求見魏王,打算讓魏王放棄這個念頭。
為了說服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