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梁給魏王講了一個南轅北轍的故事。他說:“今天臣來的時候,遇見有個人要到楚國去,但他卻向北面趕他的車。我說:‘你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非常好。’我說:‘你的馬再好也沒用啊,這不是到楚國去的路!’他說:‘沒關係,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雖然多,但這方向不對啊。’他又說:‘我的駕車技術好。’臣聽了這個人的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因為這幾樣東西越好,反而會離楚國越遠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目標在南而行動卻向北。魏王您千萬不要做出這樣的事啊!”
魏王聽了這個故事,想了一想,然後就表示要重新考慮是否還要攻打趙國。
“南轅北轍”指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也告誡人們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和實際情況。
■ 怒髮衝冠
典出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秦昭王知道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璧玉,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惠文王對大臣藺相如說:“如果我們給了他和氏璧,他不給城池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已經許諾了,如趙國不答應,就失禮了。而趙國如果把璧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失禮了。權衡一下,倒不如答應他而讓秦國失禮。”
趙王採納了藺相如的建議,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到了秦國,藺相如奉上璧玉,秦王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藺相如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聽了趕忙把璧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大王拿到璧後竟只顧遞給姬妾們傳觀,根本沒有要交換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璧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秦王怕擊碎了玉,只得緩和下來,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璧送回了趙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四字篇 第十一章(2)
“怒髮衝冠”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 嘔心瀝血
典出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中唐時期的李賀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從小就喜歡寫詩。每次他出門,都拉出小毛驢騎上去,讓書童帶好書囊布袋。他常常到處遊覽,見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題材,有了靈感便立刻動手記下來,扔在他的破錦囊裡。到了晚上,李賀便取出那些詩句,鋪好紙,研好墨,把白天記的詩句連綴成篇。
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每天的創作習慣,她也知道兒子身體不好,每次都很心疼。李賀一回家,母親就叫侍女把破錦囊拿過來,倒出李賀所記的詩句。當發現兒子書囊中存放著太多詩句紙片時,便關心地嗔怪:“這孩子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
“嘔心瀝血”常用來形容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窮思苦索,費盡心血。
■ 破釜沉舟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二世末期,秦將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章邯派大將王離和涉間把鉅鹿城圍困得如鐵桶一般。項羽聽說鉅鹿被圍的訊息後便派人率兩萬人馬去解圍,但收效甚微。項羽急於立定楚霸王的旗幟,親自率領所有人馬渡過黃河,準備與秦決戰。項羽的軍隊過河後,“皆沉船,破釜甑”,項羽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然後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並且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以此舉表示:寧戰死,不敗逃!
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誰也活不成了,就都捨生忘死地作戰。九次激戰後,秦軍全線崩潰,楚軍將士越鬥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破釜沉舟”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 破鏡重圓
典出唐孟棨的《本事詩?情感》: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