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饑荒,鄒國百姓餓死無數,您的糧倉卻堆滿了糧食,庫房中裝滿了財寶,這不能怪您,全怪那些官吏。他們非但沒報告災情,還殘害百姓,曾子曾說過:‘當心!當心!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現在,您能明白百姓為何不營救那些被殺的官吏了吧?”
後來人們用“出爾反爾”形容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常指人的言行變化無常,前後不一致。
■ 出類拔萃
“拔”是超出,“類”指同類,“萃”指草叢,同類叢聚。
典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對孔子非常推崇。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老師,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說:“孔子的學生有若曾這樣說過:‘如果將孔子和尋常的百姓比,那正像麒麟同其他走獸比,鳳凰同其他飛鳥比,泰山同其他小石堆比,河海同水窪細流比。聖人和其他人也是同類,但聖人已遠遠超出、高過其他人了。自有人類以來,道德、學問沒有勝過孔子的。’”這就是說,自古賢人都是與眾不同的,而孔子又是一個更加突出的人才,比伯夷、伊尹強多了。
“出類拔萃”一成語便出於此,指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作為褒義詞,經常用於人或事物。
■ 楚楚可憐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高世遠時亦鄰居,語孫曰:“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樑用耳。”
東晉時,太原中都人孫綽,曾任永嘉太守等職,住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孫綽作《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