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響不是一下子就體現出來的,投資者還要進行評估,但在人民幣升值、新的《勞動合同法》出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我認為中國製造業的壓力是很大的,而且以後會越來越大。
未來,中國的高增長要能夠持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是持續推進國有產權改革,讓老百姓也能分享國有資產收益。在美國,除了工資收入,人們也透過房產、股票、企業等資產的增值來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所以,在私有制之下,只要美國經濟稍增長一點,人們就不僅看到勞動收入在增加,而且手中持有的私有財產也在增值,真是所謂的“雙豐收”。有了“雙豐收”,美國的內需不旺盛才怪呢。而在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的國有之下,大部分中國人都只有勞動收入,沒有真正擁有資產性財富。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中國經濟增長這麼快、這麼多,但內需卻增長得慢多了,看不到應有的財富效應。沒有資產性財富,老百姓怎麼會有資產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呢?所以即便公有制再發展,國家再富裕,都和私人無關。國有土地、國有資產現在每年增值10萬億元左右,人均差不多8 000元,但不會有哪個正常的中國人認為自己可以因此一年多花8 000元。
除了中國的資產升值75%由國家壟斷之外,收入在政府與民間之間的分配也快速向政府方靠攏。1995年~2007年,扣除通貨膨脹因素,政府的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分別增長了8%和6�2%;2007年,政府稅收增長31%,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才分別增長了12�2%、9�5%。所以,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再快,到老百姓手中的收入卻以比政府財政收入慢得多的速度增長,民間消費內需當然不足。
當這麼多資產和收入都掌握在政府手裡,當這些資源和收入由官員們決定怎麼花費的時候,他們傾向於把錢投入到高樓大廈、標誌性建築、基礎設施和各類形象工業工程上,所以才有中國經濟增長靠投資驅動,而不是靠消費驅動的情形。而如果把資產性財富還給老百姓,老百姓花錢考慮的專案和官員是迥然不同的,他們會更多考慮子女教育、養老、旅遊等民生問題,會轉換成對消費、對第三產業的需求。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主要資產和收入由政府掌握著決策權時,這必然對工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形象工程有利,重化工業會最受寵,其經濟增長會是投資帶動的;當一國的資源和收入主要由老百姓來決定如何花費時,他們會更偏好跟民生、跟消費有關的需求,這必然對第三產業、對輕工業最有利,這當然有利於第三產業的發展,這種經濟的增長更受消費的帶動。這就是中國經濟和前蘇聯經濟都偏重化工業,而美國式私有經濟偏重第三產業的原因。
第二是法治和*。從這次汶川地震中我們看到,*不僅不抽象,而且還具體到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命,涉及政府的財政開支和建設投資怎麼花、往什麼地方花的問題,是在政府大樓和形象工程上多花、還是在學校樓房上多花的問題。
問:對中國目前的發展,您擔憂的問題是什麼?
陳志武:人的本性往往是“不見棺材不落淚”,雖然形勢嚴峻,但在現有體制還可維持的情況下,根本性的自省和革新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小了。特別是今年以來,全民大眾都加入到自我辯護、自我標榜的民族主義大潮中,聽不進任何逆耳忠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要走什麼樣的路,旁人很難阻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很多時候即使你知道會有悲劇發生,但你無能為力。一個整天對中國唱讚歌的人,對中國的進步是沒有好處的,說好聽的話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對中國更有價值的反倒是談“中國崩潰論”的那些人,我們完全可以從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研究一下他們所說的崩潰的方向、原因,看有什麼現在可以做的,讓中國避開可能的陷阱。
香港繁榮之路(1)
本文部分內容刊登於2007年6月29日《人民日報》,記者唐勇。
2007年是香港迴歸祖國10週年。經歷了10年風雨洗禮的香港,其迴歸和“一國兩制”的影響如何?香港今後的經濟前景取決於什麼?它對中國的發展有何啟示?
問:2007年7月1日是香港迴歸祖國10週年。您認為“一國兩制”實施10年來給香港經濟、金融分別帶來了多大影響?
陳志武:在過去10年裡,雖然出現過幾次挑戰,但在沒有出現大的持續性政治或社會危機的情況下,“一國兩制”運作得基本順利。香港獨特的法治體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