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渠道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一是透過勞動工資的上漲,另一個是透過財產升值。這就是為什麼儘管美國在1998年~1999年間GDP增速只有4%左右,但整個經濟和社會是一片繁榮。可是,在中國只有在GDP增速超過9%,社會才能體驗到繁榮,是因為中國以國有資產為主,這樣,老百姓差不多隻能透過工資的上漲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而資產升值則主要由國家獨享了。資產的國有使老百姓難以感受到資產升值的好處。
因此,國有制經濟往往是消費需求不足,只能靠投資刺激增長。實際上,國有經濟也更偏好靠投資促增長,過去的蘇聯和計劃經濟的中國都如此。而私有經濟體只要有較低的經濟增長,就能帶動很多的內需增長。
十七大報告中講到要增加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這種政策意願很好。只不過,在國有制之下,老百姓沒有獲得財產性收入的產權基礎。因此,民營化改革是實現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的根本性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問:那麼必要性表現在哪裡?
陳志武:表現在中國不能再靠投資、靠出口市場、靠擴大工業產能為進一步的增長提供動力。為了經濟轉型,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是把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落實,把全民所有制中的“所有者”請出來,讓產權真正落實到具體的個人身上。也就是說,把國有產權透過“國民權益基金”股份的形式分給13億公民,這樣,讓13億公民都能透過基金股份參與國有企業的分紅,並直接享受到國有資產的升值。只有在民營化改革之後,中國老百姓的消費增長才會更旺盛,國內需求的進一步增長才有了具體的財產基礎。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走出產權改革的誤區(2)
問:近些年國退民進式的改革,並沒有造就多少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反而是國有壟斷企業的實力不斷增強壯大,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陳志武:原因當然很多。第一,2001年底加入WTO給中國經濟帶來一輪高增長,不管是國企、民企、外企,都能分享到部分WTO紅利,因此,這些年國企的利潤也在上升。可是,許多人沒有看到這些年國企利潤背後的這類原因,而是下結論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對效率沒影響,於是,“國退民進”停止,進而改成“第二次國有化”。第二,在行業准入、融資機會、融資成本以及監管審批框架上,多方面對民企歧視、對國企優惠。比如,像近期的宏觀調控政策以控制貸款總額為具體目標,其結果是保護了國企,逼著許多民企因無法得到資金而關閉。另外,在行政、法律和司法過程中,由於國企的股東是國家,它們總能得到特殊的保護,這直接構成對民企的歧視,犧牲民企的權利。在這些環境下,民企當然無法與國企公平競爭。
問:談到把國有資產分給全民,很多人會想到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私有化,以及其所造成的寡頭、失業增加等現象。在很多中國人的心裡,私有化就是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的代名詞。您對此有何評價?
陳志武:我走過這麼多個國家,看到的情況正好相反,反倒是公有制不受制約的權力帶來的社會不公最突出。俄羅斯的結局恰恰是私有化不徹底,權力不受制約所致。1992年~1994年間,俄羅斯最初的私有化是政府給每個公民分發面額一萬盧布的私有化券,憑證可購買企業股票或入股投資基金,也可有償轉讓或出賣,數以千百萬計的俄羅斯人成為了股民。這之後,因為通貨膨脹,一些民眾為了生計出賣了私有化券,暴富者和經理們乘機廉價收買,私有化證券在他們手中集中。但這部分的比例不是很大,而且也因為當時的俄羅斯人對有價證券還沒經驗,以為這些東西沒有什麼價值、不值錢。
俄羅斯的私有化之所以廣受詬病,問題主要出在1992年~1994年私有化過程中,許多重點國企40%左右的股權繼續由政府擁有,於是,之後,這些企業在本質上繼續是國有控股企業,虧損仍然嚴重。到1996年時,這些企業財務危機又出現。
當時,俄羅斯面臨總統選舉,葉利欽要連任,而此時經濟形勢不好,企業普遍經營不善,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少。政府想的解困辦法就是“以債換股”,也就是,讓一些個人給國有企業貸款,同時由國有股份作為擔保:如果企業在幾年內不能還貸,放貸的個人就自然接手國有股份、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在實際操作上,雖然也有招投標,但內部交易嚴重。少數人放貸給企業後,再和企業管理者合謀造成企業的經營不善,無力還貸,從效果上迫使大量國有企業以極低的價格落到了私人手中,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