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身上有人類精神的濃縮。工作可以為你贏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工作的最低層次的意義。人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個性,開發能力的,因而,工作本身並不是勞役,在工作中,你的個性得以豐富,你的人格得以完善,你的知識得以累積,你的才能得以體現,一句話,你的自我得以實現。也許你的崗位不被人重視,但這並不等於說你的工作無足輕重;實際上,你的工作猶如萬里鐵路上的一顆鉚釘,維繫著這個社會的正常運轉。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人都有七情六慾。所謂的“欲”,就是慾望,用心理學的術語說,就是需要。那麼,人都有哪些需要,各種各樣的需要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此曾有很精闢的見解。
1943年,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至今仍廣為流傳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要分成了5個等級:
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等滿足生理機能的慾望。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和威脅,人身不受到傷害,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依附於群體,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自我實現需要,指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馬斯洛進一步指出,人的需要是天生的,只有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夠影響人的行為。而且,從基本的生存需要到複雜的自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只有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對馬斯洛的觀點存在著許多爭論。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批評馬斯洛的觀點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層次學說。阿德弗()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969年在《人類需要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一文中修正了馬斯洛的論點,提出了需要的ERG模型。該模型將人的需要分為三個水平:生存需要、關係需要、成長需要。他認為員工最初感興趣的是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這結合了生理和安全因素。收入、舒適的工作環境、工作保障、額外福利等都可以歸為這類需要。處於下一個水平的是關係需要,它包括被他人理解和認可。第三類是成長需要,包括人類潛能的發展、自我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願望。
不管是馬斯洛的五分法,還是阿德弗的三分法,都揭示了這樣一個支配人們生活的準則:人們只能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才談得上其他的一切。無論是滿足生存需要,還是創造條件發展更為高階複雜的心理—精神系統,都離不開職業的創造性活動。
→有職業使命感的人更有希望成功
職業是人的使命,工作是你分內應該做的事情。使命感是一種促使人們採取行動,實現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狀態,是決定人們行為取向和行為能力的關鍵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員工,一心牽掛在工作上,沒有他人的督促,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最光榮的工作是在秘而不宣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完成的,那些不使自己的行為和工作成果在他人面前像發廣告一樣宣傳的人,是真正將工作當做使命的員工,他們只追求內心完成使命的欣慰和滿足。
使命就意味著自我犧牲和忘我奮鬥,意味著盡職盡責、不肆張揚。人類歷史上最為敬業的就是那些為使命感所驅動去全世界傳教的牧師們。在非洲矇昧的原始森裡,在南美洲的崇山峻嶺裡,都有牧師的身影。他們前往與世隔絕的窮鄉僻壤、還在茹毛飲血的土著部落、衛生條件極其惡劣的瘟疫流行地區,他們一輩子在那裡傳教,甚至老死在那裡;他們不圖名不圖利,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僅僅為了自己的神聖使命,而忘我地工作著,直至離開人世的那一天。人們應該記住他們,他們是整個人類的表率,當自己的職業遇到困惑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多想想他們。
一些年輕人,當他們走出校園時,總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就應該得到相當豐厚的報酬。他們在工資上喜歡相互攀比,似乎工資成了他們衡量一切的標準。但事實上,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是無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於是他們就有了許多怨言。
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將社會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嚴峻,因而也就更加現實。在他們看來,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