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二分冊第749頁,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很顯然,英國要保護緬甸,是因為緬甸是保護英國最大殖民地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中國要保護緬甸,是因為緬甸是中國僅存的一條外國補給線,大批的美國援助物資要透過滇緬路運往大西南;而美國積極支援中國軍隊入緬作戰,是需要中國在遠東擔負起阻止日本擴張侵略,維護美國亞洲利益的責任。因此,中、英、美三國利益的上述差異,使這次東亞軍事會議上提出的問題(尤其是中國出兵緬甸的問題)趨於複雜化。
經過反覆的討價還價,激烈的辯爭,中、英、美三國在共同保護緬甸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上達成了比較接近的意見。要想在亞太地區打敗日本侵略擴張,就必須“維持中國的抗戰”;要使中國能夠拖住上百萬的日軍,就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國際輸血管”的暢通,而保住滇緬路的前提是必須保衛緬甸免遭淪陷。要達到上述目的,就必須中、英、美三國聯合行動。蔣介石在會議上反覆強調:“遠東對日作戰,端賴中國陸軍與英、美之海空軍,協同一致為主體'注:馬特洛夫:《聯盟戰爭的戰略計劃(1943~1944)》第417頁,1959年美國版。',”方能取勝。英國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中國軍隊的援助,就不可能保住緬甸,拱衛印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