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胡康河谷。為了達到上述目標,中印緬戰區成立了一個聯合計劃參謀部,史迪威派梅里爾作他的代表。按照計算,要把中國部隊經利多運進北緬,並保證作戰物資的要求,必須在一條長350英里的運輸線上每天使用800輛卡車,運送200噸物資,英方同意提供500輛卡車和馱運大炮的畜力車。當時印度100萬勞工正在為盟軍修建機場,雙方把近期可望竣工的機場的運力也計算在內,史迪威還與韋唯爾達成協議,由美國修築一條從利多穿過胡康谷地的公路,以使在發起進攻後向前推進時提供物資支援,這條公路最終與滇緬公路接通。'注:《史迪威在華使命》第228~229頁。'
11月3日,史迪威向蔣介石彙報與韋唯爾會晤的情況,與會的還有宋美齡、宋子文、商震。蔣介石對史韋會談的結果表示滿意,指示史迪威可以命令長官部做任何事情為反攻做準備。蔣介石還答應在雲南方面佈置15個師,2月15日即可投入反攻,並同意由史迪威指揮蘭姆伽的部隊。但蔣介石強調,必須預先獲得制海權和制空權,否則他就按兵不動。'注: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戰爭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第3冊,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民國70年,第356~357頁。'11月10日,蔣介石命令軍令部次長林蔚、劉斐就對泰國、越南、馬來亞、緬甸的日本海陸空三軍力量的估計和中英美聯合反攻的目標同史迪威進行會商。結果一致同意對泰越取守勢,對緬甸取攻勢,並初步決定了中國方面擬使用的兵力及準備選用的部隊、補給、交通、衛生等方面的準備。會議紀要送交蔣介石後,蔣介石批示可照商議結果積極準備進行。'注:中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八輯,中華書局1960年第57頁。'
12月28日,國民政府軍令部頒佈了“部署聯合英美反攻緬甸作戰計劃”訓令,主要內容如下:
1.在我滇西及緬泰越方面,約有日軍9個師團,有待機攻滇犯印的可能。英美聯軍及我駐印軍正在加緊準備,適時與國軍協力收復緬甸。
2.國軍以聯合英美反攻緬甸,恢復中印交通之目的,應於英美由印發動攻勢時,先行攻取騰衝、龍陵,整備態勢,爾後向密支那、八莫、臘戍、景東之線進擊,保持主力於滇緬公路方面,與印度盟軍協力殲滅緬北之敵,會師曼德勒。作戰準備須於明年(1943年)2月底以前完成。
國軍部署:滇西方向,以三個軍一個師沿滇緬公路及以北地區攻略騰衝、龍陵後,以一部分向密支那、八莫,主力向畹町、臘戍方面攻擊前進。以一個軍沿滇緬鐵路使道協同主力向臘戍方向攻擊前進。以一個軍沿東里、佛海大道及雙江、鹽腦道協同主力向雷列姆、景東前進,威脅敵之側背。滇南方面,以三個軍守備國境。桂南方面,以一個軍守備國境。昆明方面,以兩個軍擔任防守。
除了上述決策外,還對後方勤務、航空及防空、交通通訊、兵站整備等作了較為具體的安排。這一訓令表明了中國對反攻緬甸的積極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訓令只是一個區域性反攻計劃,與蔣介石批准的安納吉姆計劃有較大的不同。
12月初,韋唯爾告訴史迪威的聯絡員本傑明·費里斯准將,提出:由於後勤方面的困難,要求取消計劃中的緬甸戰役。他懷疑盟軍想於1943年春重新佔領緬甸北部的企圖是否明智。12月17日,史迪威在新德里會見韋唯爾,韋唯爾向史迪威表示,他繼續計劃向緬北採取聯合攻勢,但是雨季裡無法向軍隊運送補給,而日軍有一條較完整的公路補給網,軍隊就不能在前線維持很久。
在英方提出取消緬甸戰役的同時,馬歇爾通知史迪威,由於重新打通滇緬路可以加強從中國出擊的空軍力量,美國決定增加對緬甸戰役的支援。史迪威的要求已放在僅次於艾森豪威爾指揮下的北非戰場的優先地位。為了表示美國的重視,美國為發動緬甸戰役增派了6千名勤務部隊,執行築路和其他任務。
英國政府也認為:11月7日北非登陸後,出現了一系列混亂局面,戰役勢必要延長,這樣就排除了1943年雨季以前在中印緬戰區採取大規模行動的可能。在太平洋戰場,美國在保衛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戰鬥中損失了兩艘航空母艦,使太平洋艦隊只剩下一艘航空母艦。在大西洋戰場,重要的摩爾曼斯克運輸線,一次航行每40艘船就要損失13艘。當各戰場都要求增加力量的時候,很難向中緬印戰區調撥其他戰區極需的物資。'注:《蔣介石的外國高階參謀長——史迪威》第502頁。'英國駐華盛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