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刻不在北京,但是任令羽可以想象此刻在北京近郊西山的玉泉山下,可以容納數千人的大型地下核碉堡內,中央軍委會和他一樣驚詫於美國人如此強硬的反應。按照預定流程,核反擊的命令將透過地下纜線傳達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的中國人民國防軍戰時指揮中心,然後在分撥給各導彈基地,由導彈基地向下轄各導彈旅下達攻擊命令。在旅級層次,至少要有兩個軍官必須各自查驗攻擊命令的真偽,之後再交換查驗對方命令,在彼此均確認之後,載有核彈頭的導彈才能發射。
“這將是世界的末日嗎?”正當任令羽感覺到一陣空前的絕望之際,一個新的訊息又從巴厘島的前線傳來。“不是核彈,美國人投放的不是核彈。”那麼美國人所使用毀滅性的武器究竟是什麼呢?
第四十四章:新的戰場(二)上
美軍在新加拉加究竟使用了何種武器?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一直令全世界的軍事專家揣測著。由於中國政府一直對該地區保持著嚴密的封鎖狀態,各國的軍事觀察員們大多隻能從一些模糊的衛星圖片和當天晚上部分目擊者所流傳出來的恐怖的描述中尋找答案。
中國空軍第22空降師中士—薛蘭州,被認為是在那個恐怖的黎明中最為接近爆炸中心的中國空降兵之一,當時他所在的連隊正在距離新加拉加以南40公里的一個山谷中行軍。在後來由他口述,兩位英國記者所撰寫的《惡魔之夜》一書中,曾如此描述當天晚上的情景:
“當時我們的小隊正在急行軍,突然在新加拉加的天空之中出現了一個明亮火球,它是如此的閃亮以至於我們都以為那是另一個太陽,但是隨著傳來的那一陣清脆的爆炸聲,火團很快擴散,漸漸消失在那一片漆黑的夜色之中。此後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按預定計劃向新加拉加穿插,在接近剛才那個爆炸中心的地獄,我們看到數以百計的車輛散亂的遍佈在道路兩旁,這些車輛有的是突然熄火停在原地,有的則是像無頭蒼蠅一般撞翻在路邊,但同樣的是駕駛室只留下一具具冰冷的屍體。在新加拉加的街頭同樣遍佈著死亡,數以千計的游擊隊和平民在短時間之內死在街上或他們所處完好的建築物內,越接近爆炸中心這些死者的樣子越是安詳。相反在爆炸中心的邊緣,在死神降臨之前,這些人顯然都經過了長時間的掙扎和煎熬才得以最後的解脫。”
根據以上的一些描述,《惡魔之夜》的兩位作者所得出的結論是當天晚上在新加拉加上空所爆炸的是一枚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於實戰的經過強化的“感生輻射彈”,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彈。
第三代核武器又稱特定功能核武器,透過特殊的設計,增強或減弱某些核爆炸效應,達成某些特殊殺傷破壞效應,從而提高了實戰運用的靈活性。而中子彈正是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相對減弱衝擊波和光輻射效應,針對有生目標的小型氫彈。
由於人類最早製造的核武器—原子彈是一種鈾裂變炸彈,雖然每次裂變反應都放出2~3箇中子,但又大都用於去轟擊周圍其它鈾原子核使之形成自持鏈式反應。所以無法在爆炸中釋放出大量中子流。
而第二代核武器—氫彈則是聚變彈,聚變反應也放出中子。不過普通氫彈普遍是採用的裂變…聚變…裂變模式的三相彈,聚變反應放出的快中子除用來轟擊鋰6造氚外,還要用來轟擊貧化鈾238形成裂變反應,所以普通氫彈爆炸所產生的中子仍主要用語轟擊其他武器,不會產生大量外洩殺傷。而在供實戰中投入使用大量殺傷有生目標的中子彈則是“二相彈”,即先引爆小型原子彈,再利用裂變反應放出的中子轟擊聚變材料氘和氚,也就是去掉了“第三相”外殼鈾238。造成大量的中子流。
中子彈爆炸時,聚變能量的80%為高能中子攜帶而增強了核輻射,並使跑壞性較大的衝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所以在戰場上,中子彈只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
,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裝置。從薛蘭州的種種表述之中,兩位英國記者不難得出,當夜有一枚中子彈在新加拉加上空爆炸的結論。不過該書的作者卻沒有將使用這種“違反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公約”的罪名加到美國人的頭上。
在《惡魔之夜》一書,兩位英國作者即儘自身的想象力,杜撰出了一個“中國政府為了阻止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介入巴厘島的戰鬥,而率先進行核攤牌,秘密使用中子彈,從而有效的嚇阻美國海軍即將展開的軍事幹涉。”書中穿插了大量有關中國軍方中子彈研製的猜測,以及在戰前的部署情況。在兩位英國記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