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帶著這樣的想法來看“噪音”,它們就不再是噪音——鄰居家裡傳來的電視聲、彈琴聲、路上的汽車行駛聲和喇叭聲,工地上機器的轟鳴聲——它們是城市天籟,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被這些聲音困擾。
妞妞高考前幾個月,在距離麗文家只有二三十米處,要建一個新商場。大型車輛白天不能進市區,晚上才可以行駛。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點,外面就開始傳來大卡車的轟鳴聲,鋼筋石塊的裝卸聲,工人們操作時的叫喊聲,一直得持續到凌晨四點左右。和麗文同一個社群有好幾個孩子高考,他們的家長去找過工地負責人,但沒什麼結果。施工單位只是不斷地在居民樓裡張貼道歉告示,希望居民們諒解。
麗文和先生心裡也有些著急,但想想施工單位有他們的難處,覺得去找他們也沒什麼效果。家裡人所能做的,就是避擴音醒這種噪音,而不是去抱怨。麗文在妞妞面前從沒提到一句關於工地噪音的話。麗文觀察妞妞每天心態平和,猜測妞妞可能壓根就沒注意到這個問題,家裡人也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絲毫沒有流露出對噪音的焦慮。
出乎意料的是,那一階段妞妞的睡眠也很好,這可能也得益於她從小養成的睡覺不怕吵的習慣。高考結束後,麗文才問妞妞這段時間睡覺是否受到外面工地噪音的打擾。妞妞這才知道附近要建商場,她說這些天有時候感覺到外面噪音很大,但根本就沒顧上也沒在意,沒發現它有這麼吵。
因此,我覺得,家長應該給孩子積極的影響,讓孩子學會和周圍環境的和諧相處,而不是處處苛刻別人,處處想改變環境適應自己的睡眠。
給孩子“溫室”,就是捨棄了孩子“優秀”(1)
家長因為自己有所擔憂,而堅決阻止孩子的獨立活動,這種做法其實是比較自私的,父母放心了,可是孩子並不快樂。讓孩子獨立起來吧!
首次自己說了算
媽媽們,十歲的孩子一個人出遠門,你放心嗎?孩子要和同學們去郊遊,你阻止過嗎?孩子上初中了,你還送他去學校嗎?而妞妞十歲的時候,就一個人坐火車去另一個城市看爸爸。
麗文的老公被單位派到上海工作一年,妞妞說很想爸爸,就想去看看爸爸。麗文說,過一段時間,爸爸就回來了。可妞妞說她想一個人去看看。麗文和老公很擔心,妞妞才十歲啊。但是妞妞很堅持,麗文想想,那就讓妞妞鍛鍊一下吧。麗文幫妞妞買好火車上要吃的東西,不停地告訴妞妞路上該注意的事情,遇到這個事該如何,那個事該如何。妞妞突然說:“媽媽說得都不敢去了。”麗文這才意識到自己憂慮過度,過分渲染了危險,嚇著孩子了。麗文說事後她還反思,家長要鼓勵孩子去獨立地做一件事,首先家長不要一臉愁容和不放心,更不要誇大事情和陌生人的危險。家長要認真評估孩子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覺得可行,就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表現出輕鬆愉快,把緊張和擔心藏在心裡。
送走妞妞上火車後,麗文在回來的路上,想起妞妞曾走丟過一次,心裡更是擔心。那時妞妞才五歲,麗文帶著妞妞去市裡新開的商場給妞妞買衣服。麗文說自己一直拉著妞妞的手,試了幾家衣服後,妞妞好像沒有什麼耐心了,看著新商場那麼多新奇的事物,總是想去看看。麗文也對妞妞說,買完了衣服就好好去商場轉轉。當麗文看中了一件時,準備讓妞妞再試試,卻找不到妞妞了。麗文現在回想,可能是自己一鬆手,妞妞就自己“溜跑”了。麗文當時以為是商場人多,有人順手把妞妞帶走了,很著急的到處找妞妞,找了一個多小時,才發現妞妞一個人去了一家玩具店,妞妞想要一個娃娃時,攤主問起你媽媽呢?妞妞才發現,媽媽不見了。幸好,那家攤主讓妞妞在那裡一直等著。
麗文說從那以後,她恨不得除了到學校,都把妞妞牢牢地拴在身邊。但她也知道不能過分限制女兒獨立做事的自由,孩子畢竟要長大,更要獨立起來。當聽到妞妞說她要鍛鍊一下自己,一個人去看爸爸時,麗文“違心”地答應了。
妞妞有了自己出門的經驗,以後出門旅行更是輕車熟路了。有一次暑假,妞妞告訴麗文要去廈門看望小時候的夥伴,也是來回獨自乘火車。這次出門需要帶的東西都是妞妞自己列好清單去買的,妞妞還告訴爸爸媽媽說返回時不要來車站接她,當時麗文他們家剛搬到上海,妞妞要自己從車站回家。麗文心想全家剛搬到上海不久,妞妞對路線還不是很熟悉,已經想好到時候肯定要去接妞妞的。妞妞下了車看見麗文有些驚奇,可卻顯得不太高興,還說車站離家這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