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講出的“經驗”卻是男孩的媽媽在這四五年內用教鞭抽打男孩五百多下得來的。這彷彿是一個典型的“不打不成才”的例子。
又有幾個媽媽會站在這個男孩的角度去想問題呢?一個平均兩天就要挨一頓打的孩子,他會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呢?教鞭抽打在身上的痕跡很快會消失,但留在心理上的創傷能消退嗎?男孩要長大,他將不止是個“拉小提琴的人”,他也可能成為一個老師,會成為一個家長。他將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生和自己的孩子呢?它不代表一種成功教育,只能代表一種畸形“成功觀”下危險的做法;它在用一個單一的“成就”,去扼殺孩子整個的人格健全與一生的幸福。
我在工作中,認識了一位大學生女孩Niki,正上大三,人長得很漂亮,學習也很優秀,在學校學生會擔任秘書長,性格活潑開朗。同學們在她身上幾乎找不到缺點。可是Niki卻總是沒有食慾,大二時去醫院檢查,患上了慢性胃病,可她卻沒有在意,大三一天半夜,胃絞痛得厲害,寢室的同學把她Niki送到醫院,住院一兩個月才有所恢復。醫學上早已發現,慢性胃腸疾患和人的消極情緒以及壓力有關。從Niki的疾病及偶爾流露的一些性格特點,醫生認為Niki兒時的生活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有心理創傷。果然,Niki有一次和我隨便聊起來,她說她媽媽從小打她,打得非常狠。比如放學回來,自己累了就回屋裡睡會兒,等媽媽回來,看到她沒有練琴,上去就朝她頭上打去。有時候Niki媽媽半夜加班回來,一把將Niki從被子裡拎出來,暴打一頓,就因為媽媽知道Niki考試排名又降了一名。而類似的事發生過很多次。
Niki可能是為了維護媽媽的面子,說她一點都不怪怨媽媽,甚至說正是因為媽媽那樣嚴格要求,她才有今天。Niki總是無節制地吃各種零食,尤其是刺激性的食物。醫生說她的胃已經很虛弱,需要好好保養,而Niki根本就不顧醫囑暴飲暴食,又發生腸胃絞痛,甚至有些出血,導致三四個月不能吃飯,等到稍好一些,又開始無節制地吃。醫生勸她一定要少吃零食,Niki說她經常心情不好,吃零食能緩解心理壓力,所以顧不了那麼多——這個堅強的女孩,真是把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食物成了她一直以來的心理去痛片。真不知道Niki的媽媽知道這些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後,想到女孩的身心健康時,心裡是否還能驕傲得起來?
“不打不成才”的個案,也只能說明有的人確實在挨一場打之後有很大變化,但變化的內驅力不是捱打本身,而是另外一些積澱已久並較為完備的東西;並且這一場打罵之所以能奏效,能讓一個人警醒,也正可貴在這“偶然一次”上,如果是經常性的,還有用嗎?
相信自己少一點,信任孩子多一點(9)
“暴力”只會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只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下只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和消沉為代價的。
孩子的文明從###那裡來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者。把一個人的美德歸功於他個人的用心和社會的培養沒錯,但不要忘了給從小撫養他的那個人掛上一枚獎章。
而對於一些“惡棍”,尤其是一些刑事罪犯,我認為他的家長沒有權利得到同情。儘管他們的家長主觀上沒有把孩子引上歪路的惡意,但他們粗暴的教養方式扭曲了孩子的心靈,是他們一步步地教會孩子如何惡劣地對待他人。僅僅把某些人的犯罪歸結到社會、時代或最多具體到學校那裡,這是板子打在空氣中,不能夠切實地找到問題的根源,不能觸動家長們反思自己的行為上。從人格成長的承接性和延續性來說,每個罪犯的家長都應該向他的孩子懺悔,向社會和人類懺悔。
只想對家長們說,不要因為孩子聽話才愛他,不要因為他取得了某個成績才欣賞他,更不要因為他不順你的心就去打罵他。父母之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對孩子的尊重也應該是無條件的。
我經常在書中和周圍的人群中看到,凡是優秀孩子的家長,他們一般都很###,遇到事情總是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探討解決,非常講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態度是尊重孩子,欣賞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只是就事論事,決不牽扯其他,當然更不可能打罵。他們取得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們操心費力。
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家庭生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