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3 / 4)

小說:中世紀千年史話 作者:兩塊

搖身變成戰場上的主角,他們的步兵異常勇敢,把法軍殺得節節敗退。

布倫伯爵雷諾德(Renaud)是腓力二世的發小,後來倆人鬧翻,變成死對頭。這次,雷諾德指揮七百伯勒班康長矛兵(Brabançon pikeman)組成環形防線,給法軍騎兵迎頭痛擊。

惡戰中,腓力二世滾鞍落馬,表演完驢打滾,他狼狽爬起,被衛兵從死人堆裡就出。

與此同時,法軍左翼發揮神勇,擊潰蜂擁而至的聯軍。指揮該部聯軍的是長劍威廉(William Longsword),他是帥呆而又好色的金雀花亨利的私生子。激戰中,長劍威廉被掀翻在地,讓法軍抓了俘虜。

左翼的勝利極大鼓舞了法軍右翼,最後,眼看就要取勝的弗蘭德騎兵被法軍殺退,弗蘭德伯爵被法軍抓獲。

此時,中央陣地的戰鬥已經進入混戰階段。再次上馬的腓力二世指揮騎兵預備隊殺入戰團,奧托四世也親自出馬,二位根本就不像國王,儼然就是一名英雄善戰的騎士。

由於多支部隊潰散,奧托四世獨木難支,隨著黑鷹國旗緩緩倒下,聯軍呈崩潰之勢。在忠心的薩克森騎士保護下,奧托四世很不情願地逃出戰場。

法軍立刻從兩翼展開包抄,把未來得及逃走的聯軍包了餃子。英勇善戰的雷諾德還在誓死抵抗,拒絕投降。

最後,三千法軍撕開雷諾德的防線,將長矛兵消滅殆盡,雷諾德本人也被生擒活拿。

法軍抓獲的不僅有長劍威廉、雷諾德和弗蘭德伯爵,還有二十五名男爵和一百多名騎士。此戰中,聯軍陣亡約九千人,法軍只損失千把人。

得知聯軍在布汶慘敗,悔不當初的無地王約翰只得敗興返回英格蘭。

布汶戰役是中世紀史上極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它標誌著無地王約翰為收復在法國的領土所作的努力徹底失敗。它同時也宣佈奧托四世的帝王生涯走到盡頭,四年後他被幾名牧師刺死,成為唯一一名當過皇帝的韋爾夫家族成員。德國王位回到霍亨斯陶芬家族手裡,腓特烈二世在英諾森三世擁立下成為正牌德國國王。

布汶戰役被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大贏家腓力二世一躍成為歐洲最具實力的國王,毫無爭議地控制住安茹、布列塔尼、緬因、諾曼底和都蘭(Touraine; 法國西部一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歸奧托四世的親戚所有;他們都是無地王約翰的盟友。

另一大意義在於,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大憲章》將在不久後橫空出世,它的釋出與布汶戰役有著密切關係。

【大憲章】

回到英格蘭以後,扔向無地王約翰的是一張張鐵青的臉,如果有可能的話,臭雞蛋、爛白菜也有可能撲面飛來。英格蘭的男爵們對無地王約翰長期以來加強中央集權,殘酷增加百姓賦稅極為不滿。布汶慘敗更是讓無地王約翰威信掃地,這給男爵們抗議國王的暴行鋪平了道路。

1215年6月,在內戰中失敗的無地王約翰被迫和造反男爵簽署協議,痛苦地在協議書上蓋下國璽。

7月15日,皇家*庭向全國宣佈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憲章》(Magna Carta),在這份檔案裡,關於土地的法律是最重要的話題,其他條款也相當苛刻,被稱作“安全條款”(security clause)的第61條赫然規定造反的二十五名男爵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凌駕於國王之上。

對於《大憲章》,學者們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它是後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起源,另一種觀點認為它是旨在保護封建貴族的特權利益,是反動倒退的表現。

從歷史發展來看,《大憲章》即有封建性質,也有立憲性質,即是倒退的,又是前進的。這聽起來有些彆扭,但一個事物具有兩面性,這不正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嗎,呵呵。

其實,編寫《大憲章》時,“作者們”既不是向前看,也不是向後看,他們的出發點與當時對某些問題的爭論有關。

《大憲章》裡流露出貴族們希望無地王約翰改邪歸正的想法,部分條款涉及糾正王室對封建習俗的濫用。當然,在民俗和封建習俗中維護王室的權利也有比較重要的條款,比如王室捐稅不受習慣約束,可透過下議院課徵。

總的看來,《大憲章》是從封建意識形態派生而來,在限制王權的同時,保證貴族的利益。貴族們是希望藉助《大憲章》約束國王的行為,讓國王按照良好的習俗進行統治。

65 絕地反擊!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