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不休。不過獨立自主一直是愛爾蘭人奮鬥不懈的目標,英格蘭在愛爾蘭的統治始終如風中殘燭,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愛二爺與蘇格蘭開戰後,愛爾蘭變成英格蘭的兵源產地和稅收大戶,拉夫徵兵、苛捐雜稅快把愛爾蘭逼到經濟崩潰的邊緣。
愛爾蘭人對殖民者的不滿情緒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布魯斯想到此處,決定在愛爾蘭開闢第二戰場,把愛爾蘭人拉到蘇格蘭一邊。
說到拉關係,中國人最有發言權。要拉關係,你得有關係可拉才行,什麼咱倆是老鄉啦,咱倆是一個幼兒園畢業的啦,所有能扯上關係的,不管是八竿子打得著,還是打不著,都能成為增進人民感情的紐帶。
布魯斯和愛爾蘭拉關係,其實並不難,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有著共同祖先,光這一條就能讓兩國人民眼淚汪汪地四手相握。
更重要的是,布魯斯答應給愛爾蘭人提供軍事援助,幫助他們擺脫英格蘭的枷鎖,這是雪中送炭啊!
很快,布魯斯送出的橄欖枝有了回應,愛爾蘭的泰龍(Tyrone)國王盛情邀請布魯斯進軍愛爾蘭,事成之後,古代愛爾蘭大王(High King of Ireland)留下的王位由布魯斯的弟弟愛德華來坐。
這位泰龍國王和布魯斯兄弟是親戚,關係不算遠,蘇格蘭軍進駐愛爾蘭對他蠻有好處。
看完泰龍國王的書信,布魯斯喜笑顏開,真是想什麼來什麼。於是,布魯斯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率軍登陸愛爾蘭,從而拉開一場新的戰爭。
戰爭剛開始時,在當地部分貴族呼應下,蘇格蘭軍取得一系列勝利。
1316年5月2日,愛德華成功加冕為愛爾蘭大王。
看上去,似乎布魯斯的計劃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場危機四伏的軍事冒險,因為與泰龍敵對的國家全部投靠到英格蘭一方。
更糟的是,當時正值大饑荒,食不果腹自不必說,受暴雨影響,愛爾蘭寒冷無比,有人稱當時的氣候像進入小冰河世紀一樣。
勝利的喜悅很快被一雙愁眉代替,擺在布魯斯面前的是飢腸轆轆計程車兵,遠征愛爾蘭的戰爭從此變成一場大規模洗劫鎮甸的行動。
看到蘇格蘭士兵四處搶劫,愛爾蘭人對他們的好感降到零度以下並不奇怪。支援布魯斯的愛爾蘭貴族現在也認識到,愛爾蘭已然變成二虎奪食的戰場,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沒什麼兩樣,都是一丘之貉。
這就自然導致一個結果,反對布魯斯的呼聲不亞於反對英格蘭的。愛德華空頂大王的帽子,卻無法行使大王的職權,布魯斯的勢力僅限於愛爾蘭北部,士兵繼續在飢寒交迫中苦苦掙扎。
艱苦奮鬥變成此後兩年裡愛爾蘭戰事的主題詞,直到1318年天氣轉晴,糧食增產,布魯斯的困境才有所轉機。
【福格哈特戰役】
1318年10月14日,蘇格蘭軍和愛爾蘭軍在“福格哈特戰役”(Battle of Faughart)中相遇。
蘇格蘭軍只有兩千,指揮官愛德華卻執意不等布魯斯的增援,就挑戰兩萬愛爾蘭軍。
愛德華的心理可以理解,一直被強悍的哥哥壓在頭上,若不幹出個人樣,總會被哥哥瞧不起。
可是自強自立和自尋死路完全是兩碼事,愛德華卻把它們混為一談。結果,愛德華變成兵敗身亡的總設計師。愛德華的屍體被切成四塊,愛爾蘭大王就這樣魂歸天界。
這場戰役的失利幾乎讓布魯斯的愛爾蘭戰爭陷入崩潰的境地,在愛爾蘭的陣地逐漸丟失,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化作泡影。
不過,在蘇格蘭本土,布魯斯的努力沒有白費,貝里克終於回到蘇格蘭懷抱。
1320年,蘇格蘭貴族將《艾布洛夫宣言》(Declaration of Arbroath)呈遞教皇,宣佈蘇格蘭正式獨立於英格蘭。
【寵臣風波】
布魯斯的努力和愛二爺的吃喝玩樂形成鮮明對比。
愛二爺從班諾克本敗回倫敦後,摸著脖子上的腦袋瓜子不住地琢磨,打仗真不是人乾的活,還是幹我的老本行吧。
於是乎,繼加弗斯頓之後,愛二爺又相中一個帥哥——休&;#8226;狄斯潘瑟(Hugh Despenser the Younger)。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憑著兒子的色相,狄斯潘瑟的老爹也跟著變成國王跟前的大紅人。
在看待愛二爺和寵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