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隊變前隊,調防山南。
看到人潮湧動的卡斯蒂利亞軍,葡萄牙士兵不免精神緊張,有的直喘粗氣,有的不停地嚥著唾沫。為了緩和士兵的緊張情緒、增強防禦,奴諾下令在陣前挖掘壕溝,散佈鐵蒺藜,這是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按照“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數學原理,圍山繞了半圈的卡斯蒂利亞軍直到下午六點才抵達山南。當他們布完陣勢的時候,葡萄牙軍的壕溝防禦體系已經完工。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卡斯蒂利亞軍在8月份毒辣的太陽暴曬下跑了整整一天,士兵連口氣都沒喘,早已筋疲力盡。這仗打起來,到底鹿死誰手可就難說了。
卡斯蒂利亞軍裡的法國騎兵率先發動進攻,這不趕著去投胎嗎?法國騎兵嚮往常一樣勇往直前,意圖一舉突破葡萄牙軍的防線。回應法國騎兵的“聲音”也像往常一樣,葡萄牙軍兩翼的弓箭手亂箭齊發。法國騎兵未等接近敵陣,已經亂不成型。
壕溝防禦系統和弓箭暴射讓法國騎兵人仰馬翻,血流成河,其情其景儼然就是克雷西和普瓦提埃的再現。一些幸福地衝到葡萄牙軍陣線的騎兵沒能繼續幸福下去,他們被步兵掀翻在地,當了俘虜。
安魯傑巴羅達戰役
卡斯蒂利亞軍隨之投入戰鬥,山周圍的兩條溪流成為阻擋卡斯蒂利亞軍全面進攻的最大障礙。胡安一世只得把大隊人馬分成數路,在溪流的夾縫裡穿插而行。
與卡斯蒂利亞軍糟糕的開局相比,葡萄牙軍積極調動,重新佈防。為防止被俘敵兵鬧事,約翰一世下令屠殺了所有俘虜。
卡斯蒂利亞騎兵頂著箭雨,被迫下馬,把長達4米的笨重長矛一折兩半,加入步兵混戰。
戰鬥隨之進入白熱化階段,雙方皆損失慘重。防守葡萄牙軍左翼的兩百學生憑著勇氣擊退仍騎馬作戰的卡斯蒂利亞重灌騎士,勝利同樣出現在葡萄牙軍右翼,在兩百年輕貴族努力下,卡斯蒂利亞軍也被擊退。
戰鬥只進行了一個小時,卡斯蒂利亞軍就亂成一鍋粥。胡安一世的軍旗隨風倒下,卡斯蒂利亞軍後面的部隊以為國王戰死,紛紛落荒逃出戰場。
仍在大口喘著粗氣的胡安一世和士兵一樣都在玩命逃跑,他跑得比誰都快,士兵、沒騎馬的貴族統統被他甩在身後。
葡萄牙軍趁勢衝下山來,於後掩殺,戰場上更添無數冤魂。卡斯蒂利亞士兵的屍體在戰場上迭起羅漢,數量之多足以阻斷山邊溪流。
晚上和整個第二天,約有五千卡斯蒂利亞士兵死於逃跑沿途的鎮甸居民之手。
據傳說,鎮甸居民裡最有名的是一名烤麵包的葡萄牙女工。這位大媽身材魁梧,體型彪悍,三圍180、180、180,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大老爺們。更奇的是,大媽是個六指,而且兩隻手都是六指。
這天,大媽正在辛苦工作,烘烤麵包。突然,幾名落荒的卡斯蒂利亞士兵闖入麵包房,他們已經餓急了,不由分說抓起倆麵包就往血盆大嘴裡扔。
大媽雖是女流,卻也有男子氣概,她伸出六指,順手抄起勞動工具,和敵人廝打成一團。經過一番激烈搏殺,卡斯蒂利亞鬼子留下八具屍體狼狽逃走。
整個安魯傑巴羅達戰役裡,葡萄牙軍只損失一千人,卡斯蒂利亞軍的損失卻高達一萬,丟掉三分之一的兵力。
約翰一世還算不錯,特赦被俘敵兵,還免費把他們遣返回國,卡斯蒂利亞則舉國哀悼。
10月,士氣大振的葡萄牙發動反擊,把戰火燒到卡斯蒂利亞境內。在奴諾的精妙指揮下,葡萄牙軍再次創造奇蹟,擊敗比安魯傑巴羅達戰役裡更多的卡斯蒂利亞軍。
安魯傑巴羅達的勝利保證了葡萄牙的獨立自主,結束了葡萄牙危機,約翰一世無可爭議地成為正牌葡萄牙國王。
此後,兩國在邊境的武裝衝突始終不斷,持續了足足五年。
胡安一世到死也沒能染指葡萄牙王位,直到1411年,葡萄牙再次重創卡斯蒂利亞以後,卡斯蒂利亞才正式承認葡萄牙的這個新政府。
【英國…葡萄牙同盟】
在葡萄牙的解放事業裡,英格蘭的無私幫助功不可沒。於是,英葡兩國簽署《溫莎條約》(Treaty of Windsor),結成永久軍事同盟。
至今,英葡兩國仍是盟友,這是迄今為止歷史上最長久的同盟關係,史稱之為“英國…葡萄牙同盟”(Anglo…Portuguese Alliance)。
兩國都從這一盟約中得到好處。1640年葡萄牙反抗西班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