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帝國崛起 作者:風格1

奢侈腐敗之風大盛,整個王朝都浸潤其中不能自拔。短暫的統一很快為長久的分裂所替代。

後唐莊宗李存勖,初以完成父親交給的三支箭為己任。他意氣風發,浴血北部中國,每戰必勝,一路高奏凱旋歌。最終,他用木匣裝著仇人的首級,祭獻於家廟,自以為完成了父親的心願。此後的李存勖卻判若兩人,前期是那麼英武有為,縱橫天下,後期卻不思進取。建立後唐後的李存勖最終因對音樂和戲劇的痴迷而亡身失國,死於伶人之手。不能不讓人喟嘆歷史的無情!

而與這些小富即安、志得意滿的開國之君不同的是,凡歷史上的有為之君,無不具有濃厚的危機意識和進取精神,他們在登上皇帝寶座後,如履薄冰,勵精圖治,像登基一樣勤於政事。他們改革弊政,及時調整統治政策,使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把中華帝國的繁榮不斷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身於社會底層的皇帝,他目睹了群雄推翻秦朝的強大力量,秦因暴政而亡的前車之鑑,所以在制定政策時注重立足於社會現實,為政溫和,採用黃老的清淨無為的寬鬆政策,與民休息,緩解緊張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其次,匈奴自秦以來就是中國北方的嚴重邊患,為保證百姓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漢高祖採用“和親”策略,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匈奴單于約為兄弟,漢、匈之間暫時出現了和平。 。。

序:在千年的永恆與輝煌背後(2)

西漢文帝、景帝相繼即位後,繼續實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在漢初70年左右的時間裡,政治穩定,經濟上始終保持穩定發展的勢頭。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到了景帝后期,漢王朝國庫裡的錢多得堆積如山,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太倉裡的糧食也由於陳陳相因,以至腐爛不能吃了。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父子執政時期呈現出的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譽為“文景之治”。

光武帝劉秀才兼文武,在位期間,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安定民生。他釋放奴婢、刑徒,使流民返回農村,安居樂業;他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民間漸富;他抑制豪強,維護皇權;他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提倡節儉,官場風氣為之一變。透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戰爭留下的創傷很快得到醫治,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漢的社會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也奠定了東漢前期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光武帝北擊匈奴,安撫邊裔部族,重建大漢雄風,使東漢王朝達到極盛,史稱“光武中興”。

隋文帝結束了三百年南北分裂局面之後,深知江山得之不易,故為政常有驚惕之心,簡樸為民,勵精圖治。隋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迅速強盛起來。他不僅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還開創了盛世之局——“開皇之治”。據《通典·食貨典》記載,隋朝在西京有太倉,在東京有含嘉倉和洛口倉,在華州有永豐倉,在陝州有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從京城到各個州的倉庫裡的布帛有數千萬匹之多,這種情況自秦漢魏晉以來從沒有過,隋朝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社會繁榮,民間多財,甲兵精銳,人人豔羨的世界一流富國。

唐太宗認為,隋朝的滅亡,在於失民心,在於統治者的好大喜功。因此,他勤於政事,宵衣旰食,日日與文武大臣討論國是,裁決案件和辦理公事。雖然在李世民當政時期,唐帝國已成為世界強國,繁榮和富庶。但李世民是深具危機意識的一代帝王,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常居安思危,提醒自己“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不能重蹈隋王朝的覆轍。所以,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採取了符合社會發展的一系列積極措施,開創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至唐代中期,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她前後執政長達半個世紀,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裡,不計門第,破格選用人才;她獎勵農桑,發展經濟。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人口增加很快。到武則天執政的最後一年,全國戶數已達615萬戶,比唐初幾乎翻了一番,社會經濟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與發展。對此陳寅恪先生有高度評價,“故武周之代李唐,不僅為政治之變遷革命。若依此義言,則武周之代李唐較李唐之代楊隋其關係人群之大也。”至唐玄宗執政前期,勵精圖治,一心想恢復唐太宗的事業。他實行的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績卓著,社會經濟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