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每一個王朝幾乎都在王朝的中間階段經歷一個所謂的中興,一位果敢的領導人總是藉助某些嚴重挑戰提供的機會,對制度作出變革,他試圖重新對制度作出安排。這樣的改革,都會對制度產生一定程度的震動,也總是能夠聚集起來強大的改革力量。而之後的領導者,雖然也總是一再被提醒進行改革,但是已經相互適應了的制度,很難再產生強大的自我改革的動力了。正如湯因比所說的,〃凡是在第一次挑戰面前勝利地進行了應戰的,到了第二次挑戰出現時,反而變得無能為力〃。比如,清朝雖然成功地應對了〃太平天國〃的挑戰,但卻無法應對規模上要比太平天國小得多的來自日本的挑戰。其中的原因就是,王朝中間取得的勝利強化了本應改革的制度,使制度變得更加僵硬,也更加脆弱。

歷史上,所有的霸權總是開始於一系列制度創新。人們往往看到的是,國家間的競爭是力的角逐,勝利者的勝利,是因為勝利者有著更強大的力量。而實際上在力量的背後是制度的競賽。制度生產力量,制度也生產對力量的控制。失敗者的失敗,不是因為制度生產不了足夠的力量,就是制度生產不了控制。力量強大固然不錯,但如果沒有對力量的控制,再強大的力量也還是不夠強大;力量雖然弱小,但是如果能夠控制,弱小的力量就會尋求與自己的力量相一致的目標,從而也可以避免失敗。

中國崛起:一個新的地緣樞軸

第九章 地緣大錘

中國崛起:一個新的地緣樞軸

近20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和走向統一,是歐亞大陸出現的另一重大的地緣現實。中國的崛起和統一,類似歐洲的統一。但是其意義甚至要比歐洲統一更具革命性。原因是,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具的地緣政治大國。中國的地緣特徵類似於放大了的、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相互競爭的歐洲體系。在其周圍分佈著若干全球大國,這些全球大國分別作為全球地緣板塊組成了〃世界力〃,他們推擠著形成全球地緣格局,而中國則是名副其實的中心。在中國的北部,是巨大的俄國板塊,長期以來,俄國板塊都是世界力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方向背靠寒冷的北極,向西、南、東三個方向作用。在中國西南部,則是印度板塊,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大國,印度缺乏戰略屏障,它必須向四個方向用力,它類似一個十字路口。 在中國東部,則是日本板塊,這一板塊有著一個幾乎是天然的運動方向,即向西。

在中國南部,則分佈著眾多的國家,近代皆淪為西方的殖民地。二戰後,這一地區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美國的軍事盟友。目前,東南亞國家大多同美國板塊保持著緊密的聯絡。

因此,中國的地緣特徵處在世界力場的中心位置。〃中央之國〃的概念,從地緣上講,是名副其實的。它構成了地緣樞軸。

早在20世紀初,著名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就說過,在數世紀裡,來自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力量像大錘一樣敲擊著該大陸的邊緣地帶,即歐洲、中東、中國和印度。麥金德和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描述過1500年前歐洲人對這副大錘的恐懼和憂慮。甚至直到近代,歐洲的思想家、政治家還為所謂的〃黃禍〃傷腦筋,而由於前蘇聯的崛起,歐洲對心臟地帶的恐懼一直持續到1991年。對於那些相信地緣政冶學說的人士來說,這副大錘是永久的夢魘。

對歐亞大陸地緣特性的傳統描述,越來越適用於中國。中國的地緣位置決定了:當中國陷於內亂的時期,中國是列強爭奪的焦點。〃蠶食〃,很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景象。而當中國強大的時期,它又被視作〃大錘〃,敲打著周圍,讓周圍驚懼不安。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各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的〃###〃、〃黃禍論〃,就是對此一地緣特性的反應。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歐洲的過去將成為亞洲的未來〃

第十章 東亞的政治力學:衝突和秩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亞洲更可能成為列強開戰之地。500年裡,歐洲一直是世界上戰爭(也包括財富和知識)的主要製造者,而這種情況行將結束。但是,不管是更好還是更壞,歐洲的過去將成為亞洲的未來。(阿倫·弗裡德伯格)

〃歐洲的過去將成為亞洲的未來〃

與歐洲一體化趨勢相比,東亞的未來趨勢很可能受著〃戰國原則〃的支配,大國在這裡競逐強權。未來全球最為重要的六大板塊,中國、美國、日本、俄國、印度和歐洲,胥聚於此。同二戰前歐洲的均勢體系一樣,東亞橢圓呈現出多極結構。

在這個多極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