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等四人,聞言當即精神一振,齊聲應諾。
李綱這四個人,原本就沒有什麼個人恩怨。只是遇到這等大事,處理上,所在的角度不同罷了。
如今李民訂下基調,別說是正合了李綱和公孫勝這兩人的大公之心,就是那完全為了李民個人利益考慮的朱武和鄭鵬,也是極受大義感召。
當下,有了大方向。朱武隨即籌劃了一番,提議道:“我軍即立意援助大宋,抗衡外族,當興堂堂正正之師,使我舉國軍兵,均明我國大義。當擬檄文,昭告天下,並嚴討遼、金、西夏之不義。同時令高家軍領第十五集團軍,出兵東北,進攻燕京,以圍魏救趙之勢,逼遼國退兵。令岳飛,領蒙古軍團,突襲金國國都,逼迫金國回援。同時,發函大宋,應允其和議。令其開放邊界,令折家軍、種家軍,分別率領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十四集團軍快速回援西北,救助西北邊軍,震懾西夏撤兵。同時督令大宋和議後遣使昭告吐番與西南諸部退出我中原。”
對於朱武的這個提議,李民大致上還是比較認可的。不過,在小地方,李民卻還是想找他那個記名弟子耶律大石問個清楚。畢竟當初耶律大石立誓不進犯中原,如今違誓,若不給得果報,豈不是顯天道無眼。
當下,李民補充道:“此策不錯。不過,遼、金,西夏,多是騎兵,遊擊千里,迅捷無比,吾等救援兵勢未成,其對中原的禍害,已是巨大。故,本尊親自率領第二騎兵軍,與文書檄文之前,先行一步,速擊其先頭部隊。同時,在以此策並行。”
朱武聞聽,一陣無語。他設計這個圍魏救趙之局,本就考慮到了遼、金、西夏多是騎兵,以李民的主力步軍正面救援對敵,很可能跟不上人家的腳步,只能吃灰。這才不理其進攻中原的部隊,而是直接衝著遼金的老家下手,只有那有著西北根基,能拖擋西夏一兩個月的西北,這才讓折可適與种師道他們率軍正面回援。
可沒想到,李民竟然比他還激進,整個李民軍,也就這麼一個第二騎兵軍。兩萬軍兵,全是雙騎。李民就這麼惦著帶著兩萬人就跟人家遊牧民族玩馬戰。且不說這以少迎戰倍敵有多麼的危險,就是沒有危險,以李民如今共和國主的身份,有這麼國主老親臨第一戰線的麼?
可李民一貫勝利,以及李民自身幾乎就可當得一軍的強大神通實力,這還真讓朱武沒有什麼可勸諫的。
甚至,就是老成的李綱,也是對這李民有著強大信心,在為了大多數百姓的情況下,也不覺得李民這樣做有什麼不好。而至於那任俠的公孫勝,雖然也算是一個軍師,可他幾個人都敢造反,本身也是那種武軍師,對李民的這種態度,更是激賞了。而至於剩下的那個鄭鵬,那就更別提了,雖有些智慧,可卻是死忠李民,跟隨李民這些年,早就徹底的對李民個人崇拜到了極點,早就盲目了。自然李民說什麼都是對的。
故此,李民說完之後,卻是沒有一個反對的。
當下,李綱負責內部統籌,以及外交通告。朱武帶領參謀部推演大局走勢隨即收集情報,完善大局走勢。
立時,李民的整套班底都徹底的調動起來了。
當下,且不說,高家軍,種家軍,折家軍三部將領各率集團軍出征回援。
李民在放飛了海冬青,發出了給岳飛的第一行動指令後。隨即也點起了第二騎兵軍,帶著曹淼,守一真人,靈隱禪師,以及公孫勝、喬道清、林沖、楊志、武松、魯智深、盧俊義等數十位大將,快馬向大名府進發。
大名府,大宋四京之一,北方的重鎮。就算遼金能攻克邊塞,最終,無論遼金,也是還要攻克了大名府之後,這才能一馬平川的威脅到大宋的中央統制集團所在的京都。
而至於帶著曹淼,一個是曹淼如今金丹大成,只服李民一人。另一個,李民為了快速行軍,輕騎簡行,只帶了十天的軍糧。連後續的補給輔軍都沒帶,必須要在到了大名府之後,在當地取得給養,而這就要用上曹淼了。
老曹家號稱大宋第一將門,那可不是白叫的,在大宋軍中的關係人脈,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哪怕是曹家擺明車馬的投靠李民,曹家在大宋軍中的影響力,那也絕對不是那麼好去的。尤其是如今大宋風雨搖曳之時,更是不敢用硬性手段驅除曹家在大宋軍中的人脈,以免軍兵譁變,徹底全盤倒向李民。
故此,帶著曹家這位老祖宗,哪怕就是大宋朝廷在接到李民的正式檄文與外交通告後,依舊不顧全大局的配合,為出力的李民軍提供給養,李民也可兵不血刃的在大名府當地取得給養。就算軍中的給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