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最初的開始,韓藝是沒有這打算的,他也沒有想到這一點,他是打算跟元家好好幹一仗,以求達到自己能夠主導市場的目的,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都沒有開始,兩市就給他來了這麼一竿子,這讓他們意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誠信。
在商業中,如果連合同都無法保證雙方的利益,那麼商業永遠都起不來,無異於強取豪奪。
這個問題遠遠大於元家的問題。
這方面的利益也遠遠大於戰勝元家的利益。
因此韓藝開始將自己的目標鎖定在契約法上面,為此他制定了三步計劃。
首先,他必須得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受害者,一個被欺負的人,對於一切的侮辱和傷害,他都要剋制和隱忍,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最開始的時候,退避三舍,因為他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這樣他才有機會說出這君子契約。
其次,他要看朝中的態度,以他對朝中大臣的瞭解,沒有人會幫他說話,事實也正是如此,這就是他最渴望見到的。所以在開始的時候,他一直在等李治召見,他需要得到李治的同情,讓李治與他產生共鳴,因為朝中大臣的態度,就是對於李治的一種挑釁,說到底韓藝是他的人。
最後,他要將兩市逼入絕境,迫使朝廷出面,趁機提出他包裝過的神聖君子契約,利用貴族自命不凡的優越性,來誘使他們答應下來。
這三步他都做到了。
他的最終目的不是要顛覆兩市,也不是要賺取更多的錢財,而主導市場也變成了其次,主要是求一紙法令,沒有契約法的市場,過於脆弱了,不管出於庶族的角度,還是出於商人的角度,他都需要這一道契約法。
但是對於這些大臣們呢?
這一點,韓藝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果說他認為這是很難透過的話,那麼他不會提起,他既然為此努力了,就證明他還是有非常大的把握。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因為就目前而言,唐朝是一個小農經濟社會,百姓、庶族、貴族、都是自給自足,他們不需要交易,因此他們不常用到契約,這跟他們沒有太多的關係,就不會傷害到他們的地位,他們沒有這方面的遠見。
其二,他們渴望的是推崇儒學,這是因為唐朝是一個多元化國家,佛教已經隱隱超過了儒教,君子之道就儒學裡面的內容,那麼他們當然會贊成。
其三,庶族比他們更加需要用到契約,因為庶族跟百姓常有來往,契約反倒是約束了庶族,何樂而不為。
在這一刻,長孫無忌終於明白韓藝為什麼這麼能說故事了。而他之所以有些猶豫,倒不是因為他覺得這衝擊了貴族的地位,因為他已經凌駕於貴族之上,他是權力的代表,所以他感覺不到。他主要考慮的這個契約法有利於國家,還是有害於國家,他畢竟太尉,而且修訂了《永徽律》,在面對律法的時候,他考慮的比較多。
然而,在李治看來,這個君子契約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臣民一些不好的行為,於國於己都非常有利,點點頭道:“朕以為韓藝說得非常有道理。”
長孫無忌一看李治表態了,暗自尋思,如果他反對的話,肯定又會刺激李治那敏感的神經,待會又拿武昭儀來說事了,這真的犯不著,而且他覺得可以試試,於是道:“陛下聖明。”
李治見長孫無忌這麼給面子,心裡有些開心,思忖片刻,道:“不過我大唐對於律法一直都非常嚴謹,要慎重考慮。太尉深通律法,曾參與修訂了《貞觀律》和《永徽律》,此事就交由太尉去修訂吧,另外,這是韓藝提出來的,韓藝你就在一旁協助太尉。”
長孫無忌道:“老臣定當竭盡全力。”
韓藝突然道:“陛下,微臣倒是有一個更比太尉好的人選!”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用一種驚訝的目光看著韓藝。
皇帝都點名長孫無忌了,你要求換人,這真的不能用勇敢來形容韓藝了。而且你這麼一說,試問這個活,誰還敢接啊。
長孫無忌也有些不開心,雖說是自己人,但是你也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來挑戰我的權威。
李治也傻了,他都不敢這麼說啊,哦了一聲,“這世上還有比太尉更加合適的人?”
擺明就是警告韓藝。
韓藝一臉懵懂道:“陛下,還真有一人。”
站在後面的李義府,對韓藝佩服的五服投地,這是在挑戰長孫無忌的權威呀,只能說,你是哥哥,但我們不熟。
李治擔憂的瞥了眼長孫無忌,見他沉著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