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蔣經國傳 作者:月寒

,他們又想腐蝕臺灣,把這些人作為發洩情緒的物件。肅清主義為其二,只要行動可疑,經人檢舉,一概列入危險分子,格殺不論。報銷主義為其三,彭孟緝領導的軍安司令部保安處遊查組,以抓人破案為升官發財的階梯,持著經國的上方寶劍,只達目的,不擇手段。因而寧可錯殺三千,決不留情一個。彭孟緝後來坐直升機,爬到參謀總長的位置,即種因於此。

五十年代的大屠殺大恐怖,迄今爭論不休。患有恐共症的極右派,認為經國的鐵腕政策,為臺灣存亡所必需;開明派如省主席吳國禎,則持異議,指責蔣、彭作風,過分踐踏人權,與國民黨倡導的民主自由,名實不符。吳、蔣後來鬧到公開決裂,此處不贅,將在以後詳加論述。

孫立人以陸軍總司令兼任臺灣防衛總司令,沿海加建碉堡防禦工事,日以繼夜,不眠不休。防空演習、民眾組訓,次第展開,那首扣人心絃的《保衛大臺灣》歌曲,'22'響徹街頭、學校、空中。其中第一節的最後一句“我們已無處後退,只有勇敢向前!向前!”,悲壯激昂,反映軍民心聲。

前面說過,國軍除了臺、彭,尚控制一系列島嶼,其中僅遠在雷州半島的海南面積較大,軍事價值較高。假如國軍能同時保持臺、瓊,蔣先生未來的聲勢,將因而倍增。其奈,國軍的力量,無法兼顧。

西昌失陷後,海南守將薛嶽,專程晤蔣,要求主動撤離,蔣予拒絕。'23'蔣先生的苦衷,值得體諒同情,但他的固執,往往導致更大的失敗。不聽魏德邁的建議,東北未保、華北放棄,促成骨牌式的傾倒。

五月十七日清晨,林彪所屬十五兵團的三個軍(四十、四十三、四十五),終於採取攻勢。只六天時間,守軍不支潰退,“海南轉進”。

海南之失,距離重慶陷落,逾時半載。過去一百八十天中,政局漸趨穩定,至少再沒有聽說什麼喪師失地的訊息。枕戈待旦聲中,再傳惡耗,對七百萬臺灣軍民的打擊,自不待言。領土收縮,臺灣即成為次一目標。所以,政府當局必須找出令人心服的說詞。

經國首次以總政治部主任,出席政府發言人辦公室沈昌煥的茶話會,予以辯護。他說:

“海口對於海南島,在軍事上講起來是個極重要的據點;而整個海南島,在反共抗俄戰爭中,自然亦有他的價值。毋論哪一種戰爭,能夠多一個人,多一支槍,多一個鄉村或城市,就是多一分力量。反過來說,能夠多消滅敵方一個人.一支槍,多奪得一個城市和鄉村,就是多增強自己的力量,這是戰爭的定理,所以,我們能守住海南島任何一個地點,都是有價值的。

但是戰爭是最現實的,而且一切應以爭取最後勝利為打算。……由目前的形勢看來,自從國軍撤出西昌之後,海口已失去了‘跳板’的作用,同時我們反共抗俄的最高策略,就是集中一切力量,鞏固以臺灣為主的據點、準備反攻大陸。所以軍事力量的分散,就是戰略的失敗。在過去政府已盡了最大的力量,在海南島佈置必要的防務,所以海口的放棄,就是基於全盤戰略的要求而決定的措施。”'24'

經國列舉了四個中共進犯海南的理由:(1)壓制大陸人民反共情緒。(2)蘇聯用以為海空基地,準備世界大戰。(3)以海南的鐵砂運蘇聯,製造武器。(4)海南是國軍軍事上的弱點。最後要求大家“用冷靜的頭腦來判斷千變萬化的形勢,沉著的態度來應付危險萬的的情況,堅強的決心來貫徹反共到底的政策。”'25'

上列意見,只第四點說的真話。果如他所說,西呂失陷,“海口已失去‘跳板’作用”,何以國軍未在西康陷落之後,主動撤退?而拖到林彪大軍進攻,才倉惶出走?

備多力散的道理,人人都懂,國軍無力防守南海,為公開的秘密,經國偏偏說。“政府盡了最大的力量。”

不是騙人嗎?明明國軍且戰且退,黨的《中央日報》卻宣傳“國軍大捷”、“殲匪逾萬”,豈不自我糟塌政府的威信?

海南的餘波未定,兩週後,位於東南沿海的舟山,再淪海南的命運。

且看董顯光記述舟山撤退的原因:

“一次代價更高的撤退是在次一月內自動將舟山群島放棄。

國軍憑藉舟山群島的海空軍行動,使上海的經濟生活瀕於癱瘓者不止一年矣。此舉延緩了匪黨對於整個長江地區的穩定。匪黨首領們遂決計以消滅舟山的威脅,作為進攻臺灣的初步。他們以杭州灣為屏障,結集了大批的帆船與種種船舶,準備對定海作兩棲的進攻。

蔣總統前此對海南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