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為的決定,此際的舟山問題又呈現於眼前。他應否棲牲臺灣所有資源之半以保守舟山群島呢?此舉固可使共匪付出極大的代價,但蔣總統也知道如果他們願付這樣的代價,那是無法阻上他們的。於是最重要的決定便是在敵人得到撤退訊息以前,趕速把這十五萬的精銳國軍撤離舟山群島,”'26'
同一時間,萬山群島放棄,福建海外的東山島,為解放軍所佔,好在地方小,無足輕重,不甚受人注意,焦點仍在舟山的放棄。
自舟山撤退,迫於形勢,蔣先生的決定,十分明智。保全十五萬人的實力,遠比平白犧牲要好。但宣傳上,海南的故技重演。五月三日,假舟山“革命幹部學院”,舉行陸軍官兵第一屆代表大會,大會發表宣言,“確認三民主義是救中國救世界的唯一主義,蔣總統是領導中國革命的唯一領袖”,好象是經國代他們擬的原稿,找人念一念而已。經國專程前往致詞,特別把戰爭的性質予以歪曲,說“我們的戰爭,是民族的戰爭,不是狹義的內戰”,有“一萬俄兵開到上海幫助共匪製造槍炮”等等。
原來,大會只是撤退的煙幕,石覺司令早於五月七日秘密赴臺。一週後,撤軍開始,全師回航。
接二連三的挫敗,怎麼向臺灣本島的軍民交待呢?前面說過,政府笨拙的宣傳,一再自打耳光,信用掃地。挖空心思,乃於十六日,發表蔣的一篇演講——《軍人魂》,俾轉移視線,作迎接挫敗的心理準備。
《軍人魂》的要義非常可笑,重彈革命軍人“不成功便成仁”的老調,聲言蔣先生曾有意和南京共存亡,發誓臺灣一旦陷落,決定以身殉國。滿紙低調,正義凜然,第二天,發表廣播演說,道出舟山撤軍真相。
文告強調,放棄舟山,“為了集中一切兵力,確保臺灣基地”。同時開出“一年準備,二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政治支票。這張支票,因永遠兌不了現,到六十年代,始悄悄失蹤。
蔣夫人親自出動,到基隆勞軍,臺灣省黨部,發出《告全省黨員同志書》,呼籲“齊一步驟,齊一戰鬥”,中央黨部舉行宣誓式“宣暫效死,確保臺灣”。
五月十九日,經國二度登場,但改變技巧,以“覆函批露”的形式,在《中央日報》答“明豐先生”。其中一段.這樣寫著:
“你還提到舟山的撤退,使得抱失敗主義的人,更加傾向於失敗,動搖分子,更加動搖;想靠攏的人更是靠攏,甚至香港想來臺灣的人,也會不敢來了!是的,這些都一定是事實。朋友,天下最可憐的,就是這些把不定方向,只顧現實而沒有理想的人;最可恥的,就是這些拿不定主張為了苟且偷安而出賣靈魂的人,他們將來的結局恐怕將是最悲慘的。人各有路,那末最好還是想一想再走路。天下‘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人很多,時代是最殘酷的,時間是最不留情的,總有一天,我們的戰爭將要勝利的結束,到那時候,一切自然都會水落石出的。總而言之,事在人為,今天的日子雖窮,生活雖苦,環境雖然險惡,人心雖然浮動,但是隻要有志氣有骨氣的人,大家肯咬緊牙關,真正能夠覺悟,並且體會到環境的危險和困難,一心一意來從事於反共杭俄的大業,我相信,不遠的將來,臺灣會有新的勝利環境和樂觀現象產生出來。”
結尾時說:“朋友!我們所爭的不是一時的成敗利鈍,我們所爭的是國家千秋萬世的大業。”試問火已經燒到眉毛,來日安危未卜,誰有心情去談“千秋”之大業?
失去海南舟山,相當於割斷臺、澎的手足,毛澤東的下一步,將是渡海攻臺,九十英里的臺灣海峽,假使荷蘭人三百年前,抵抗不了鄭成功的海師,國軍憑什麼能“確保”呢?
蔣先生自日本請來軍事將校一批,其中包括前華北派遣軍司令根本博中將在內,蔣親自去澎湖,共商防禦大計。劍拔弩張,大戰在即。
國民黨進入它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臺灣,這最後的堡壘,在本年臺風季節來臨之前,蔣先生日月潭垂釣的好兆,至少此刻尚無影無蹤。
註釋:'1'董顯光著《蔣總統傳》,第554頁。
'2'照片陳列於臺中日月潭。
'3' Brian Crozier; Eric Chou;‘The Man Who Lost China” Charles Scribner&sons,N.Y。 1976 P。349 “On seeing it; the fisherman exclaimed that he had seen no,ich 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