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蔣經國傳 作者:月寒

氏王朝或國民黨的興亡,息息相關,卻是不爭的事實。前後三次下野,蔣先生總喜歡到奉化躲起來,裝扮成陶淵明式的隱士,再盤算著東山再起。

寫經國傳,只能隨俗,需先從時、地、人尋根開始。

溪口清末隸屬禽孝鄉,一九二八年,蔣任北伐軍總司令時期,改溪口鄉。隔了七年(一九三五年),改稱溪口鎮。

蔣姓為溪口大族,全鎮九百餘戶,蔣姓佔了五百可見族眾之一般。

蔣家源從奉化三嶺遷修峰嶺,再遷至溪口落戶。蔣經國的祖父蔣明火,又名肇聰,字肅庵,即我們熟悉的肅庵公,在溪口鎮上經營玉泰鹽鋪,賣些糧食、菸酒、食鹽、雜貨等。

鹽鋪首創於蔣斯千,'2'又稱玉表公。洪楊之亂後,奉化遇難,蔣家家產毀於一旦,蔣老先生生財有道,和官府掛鉤,經營起鹽業買賣(清朝,鹽是專賣商品),家庭經濟日漸富裕起來。一八九四年,老人去世,肇聰繼承衣缽。

肅庵公秉性剛直,處事公正,更好排解鄉里紛爭,熱心公益事業,但人生苦短,只活了五十四歲,而婚娶頻繁,先後結了三次婚。原配徐氏,生一子一女,子名周康,號介卿,女名瑞春。徐氏病故,奇*書網收集整理續娶孫氏為繼室,不久亦病故,乃娶王採玉女士為填房。

說到王太夫人,頗有段來歷。

唐瑞福、汪日章合寫的《蔣介石的故鄉》,交代的清清楚楚,抄錄如下:

“玉泰鹽鋪有個老夥計王賢東,是奉化葛竹村人,在玉泰鹽鋪二十多年,頗得蔣明火的信任。王賢東有個堂妹王採玉,年輕守寡,在葛竹庵帶髮修行,精於女紅,並粗通文字,能誦《楞嚴經》、《金剛經》等經卷,經王賢東說娶撮合,還俗再嫁蔣明火為繼室,她就是蔣介石的生身母親。”'3'

原來王採玉女士,做過寡婦,做過尼姑'4',卻和唐人所繪影繪聲的“河南鄭三發子”,搭不上半點關係。

沈醉所著《戴笠其人其事》那一段,更是事出有因,查無實證。'5'

梅開二度的王採玉,共生二子一女,大兒子周泰,'6'乳名瑞元,又名介石,後改中正,小兒瑞青,六歲夭折,女名瑞蓮,嫁玉泰鹽鋪學徒竺芝珊為妻(竺於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日死在臺灣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內)。

肇聰先生病故,蔣介石時年九歲,“一門孤寡,無可依靠”。《報國與思親》文中說:“當時清廷政治腐敗,胥吏豪紳依附權勢作惡,我家人丁單薄,遂成為凌虐脅迫物件,沒有一日安寧,曾經為田賦徵收,被強迫攤派役使。”'7'《哭母文》說:“地方上沒有仗義執言的人,族人和親戚們也多袖手旁觀,我家母子含憤忍痛,悲苦情況,無法比喻。”'8'

蔣介石同父異母的長兄錫侯,'9'趁父親去世,趕快另快門戶,王太夫人煢孑無依,撫孤攜幼的處境,可想而知。受此刺激,是促成蔣爾後向外發展,東渡日本的重要因素。

王太夫人忍氣吞聲,一面誦經唸佛,求取心靈的安寧,一面望子成龍,嚴加督促蔣介石的學業。一九0一年,蔣十五歲,“以門祚式微”的原故,“早為完娶”。新娘毛福梅,是巖頭村毛鼎和的女兒,家裡開祥豐雜貨店,家道小康。毛這年十九歲(生於光緒九年十一月二日),比蔣大四歲。女大於男,蔣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丈夫。可是在當時的風俗,稀鬆平常。迷信習俗上認為“四年合局,大吉大利。”'10'

蔣毛婚姻,是當時時的憂產物,等時移勢易,不免淪為時代憂犧牲者,終毛福梅的一生,喜劇開始,悲劇終場。

蔣毛結婚,鳳凰于飛的時間,少之又少,只蔣在寧波從師顧清廉(講學於群城箭金學堂)讀書時,福梅伴隨半年多,以後促進軍定,出東洋,奔走國內外,回溪口的日子,屈指可數。

但毛的出身,來自封建門第。在傳統中國的禮教束縛之下,講究三從四德,對丈夫除了百依百順,就是孝敬婆婆。大概受王太夫人的感染,虔誠信佛,日夜吃齋,豐鎬房樓上經堂內供奉觀音大士像。農曆初一,月半均為齋期,附近江口白雀寺的當家靜悟,雪竇寺方丈大勝、靜培,都成了豐鎬房齋期的常客。

蔣介石呢?婚後第四年(一九0五年)聽從顧清廉的話,“青年欲大成求新,當出洋留學異邦。'11'”東渡日本,擬進陸軍學校未果,因為需要軍送,折返華北,入全國陸軍速成學堂(軍定軍校前身)。翌年冬,考取留日試,再去扶桑,先入振武學校,一九0九年升入岡外史為師團長的野炮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12'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