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蔣經國傳 作者:月寒

回到中國的政治大環境,可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慈禧和光緒,相繼歸天,而且一前一後,傳說是那個老女人下的毒手。愛新的羅的後裔,奄奄一息,以紫禁城為的表的帝王權力發號中心,僅剩下那面褪了色的龍旗。新登基的溥儀皇帝,這年才五歲,少不更事,離不開攝政代勞.於是垂簾的垂簾,聽政的聽政,可把隆裕太后和親王載灃忙成一團。

革命黨人的行動.愈來愈烈,雖然歷年舉事,均遭受無情的打擊,慘痛的失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卻屢仆屢起、非“驅逐韃虜,復興中華”不可。就在這一年,廣州的新軍,尚舉了事。

帝國主義的侵略,隨著滿清內外交困憂形勢,變本加厲,日本把朝鮮佔為己有,設定總督。

不管時代多麼震盪,對奉化溪口鎮上的小民,卻絲毫沒有什麼衝擊。中國農民,世代耕種,但求溫飽,對政治的變遷,國族的興亡,一向非常冷淡。倒是鎮上毛氏媳婦添丁的事,泛起微微的漣漪。

正確的出生日期,是一九一0年的三月十八日'13',山區桃李爭豔的初春時際。那年頭,沒有婦產科醫院,只有接生婆,接生婆移樽就教,所以,經國的出生地,即溪口素居(即豐鎬房)。

迎接麟兒,祖母王太夫人最興奮,這些年,海天遙隔,不大看得見兒子,能早點抱孫一子,心理上是一大慰藉。從此有人承繼煙火,該是觀音菩薩的恩賜,是虔誠析禱的結果。

和婆婆分享這個快樂的是毛福梅女士,自奉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九年前,于歸到溪口促家,她的唯一任務,好象是為侍候婆婆和頑童丈夫而來,等丈夫稍微成熟,他又負笈遠遊,天各一方,飽嘗分離的苦楚。孩子降世的意義,特別是個男孩,不僅精神上有個寄託,且多一層保障,免得丈夫將來變心,藉口“無後”,搞納妾再娶等把戲。

孩子乳名建豐,號經國。望文生義,長大了,希望將來成經國濟世之才。在當時,不過一種即興的靈感,自沒有人料到,六十五年後,成為臺灣的一號強人。包括孩子的父親在內,不過留日洗馬的吳下阿蒙。

因蔣先生滯留東瀛,關於經國的血緣關係,乃有種種無稽的傳說。甚至說是伯父蔣錫候的兒子,過繼至蔣介石名下。一項最有力的佐證是,經國的舉止儀容,極少酷似乃父,身材短小,眉宇間,更缺乏父親的英俊瀟灑。

這些,都是無稽的里弄傳聞,任何爭辯,不過浪費筆墨而已。

蔣雖留日入伍,卻幾度返里,如蔣瑞蓮出嫁竺芝珊,即“應召歸襄辦嫁事”。官印的《六十六年來蔣總統與中國大事年表》,記有蔣二十一歲入東京振武學堂,二十五歲自日返滬,這四年,列入留日期間,是抓大事編年的辦法,因而有人大做文章,可說犯了未小心求證,假設大膽的毛病。

經國出世的喜訊,不知是用書信,還是電報,傳到日本新瀉,作為聯隊二等兵的蔣志清,聞訊一定雀躍不已,因毛思誠沒有記,董顯光略而未提,無從稽考。本諸常情,他的歡欣鼓舞,不下於結識陳其美,會晤孫中山。再為“吾家之必當有後”,而耿耿於懷了。

這種怕絕子嗣的孝道思想,根深蒂固,哪怕是提倡女權的現在,沒有女兒不要緊,沒有兒子,茲事體大。蔣先生從傳統倫理的思想中培養出來,他不可能超越他生存的時代,因此,初做爸爸的蔣介石,他的心理狀態,和所有的父親一樣,認為是他人生歷程上的大事。

不過,父親和孩子初次見面的機會,延到第二年的夏天,和同伴張群“託故假歸”,才看到取名建豐的嬰兒。’

父親忙得很,軍務倥惚,在陳其美手下,東奔西走,一會兒浙江,一會兒江陰,忙裡偷閒,新結識一粉紅知己,且正式金屋藏嬌。那就是後來成為蔣緯國養母的姚怡誠女士。

一九二七年十月十八日的天津《益世報》,對姚的身世,勾描如下:

“女士出身寒微。當南北和議告成時,蔣氏隨陳其美居滬,陳每過北里,蔣亦與偕往,怡琴(花名)在法租界某妓處作房侍,在筵席同見蔣氏,怡琴刻意奉迎蔣氏,終至以身相托,被蔣納為至室。”'14'

毛思誠的《民國十五年前的蔣介石先生》並不諱言“納妾姚氏”這一史實。一九一二年冬天,蔣且攜姚回奉化鄉居。

官書上,蔣斥責“置妾為人生最不道德之事”,'15'那是得道以後裝正人君子的後話了。

毛福梅明媒正配,當然不喜歡上海來的新客,也許有些怏怏不快,可是,丈夫納妾,在實行多妻制的舊中國,比比皆是。何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