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那麼,您的管理學理念與這種所謂的‘中國式管理’有什麼區別嗎?”我的回答是,這個所謂的“中國式管理”,其實就是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無非是換了一個新的瓶子,但裝的還是厚黑學的老酒。在我的理論體系中,把這些厚黑學也好、“中國式管理”也好,都看作是漁夫的管理學。
現代管理學其實也是一種漁夫的管理學。區別在於,現代管理學在強調人的行為規範,強調人的工具屬性;“中國式管理”所鼓吹的厚黑之術、權謀之術則是為了更有效地使用這種叫做人的工具。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這些文化對人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績效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成君憶的管理學理念。】
37、中國歷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徵。不同的文化,對人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績效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38、對待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們需要有一種理性的態度去研究它,而不是像現在的某些學者那樣不負責任地批評它、或者居心叵測地利用它。
現代學者總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中管理學的存在。他們習慣於從經濟學的層面上去談論管理學,但他們似乎並不知道,經濟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
我忘了是誰說過,說:“純粹的經濟學是無恥的經濟學。”純粹的經濟學其實就是一種惟利是圖的文化主張,它把一切都理解成投資與回報。有很多人對當前主流的經濟學家不滿,罵他們是某些利益集團的狗腿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經濟學並不涉及道德問題的討論。但是,管理學卻要面對大量的非經濟學難題。那些非經濟學的難題,只有在文化的層面上才能找到答案。
。 想看書來
第五講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2)
在任何文化中都有管理學的存在,這是我要說明的第一個問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學被稱為詞章之學,科學被稱為格致之學,管理學則被稱為經世之學。社會、政治、經濟、工業、商業、軍事、乃至於農業……等等諸多方面的管理,都屬於管理學的範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博大精深,絕對不是經濟學的頭腦所能夠理解的。
其次,智慧與權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幾千年來,我們在人生方面信仰老莊之道,在管理方面信仰孔孟之道。所以,我們可以從老莊那裡感悟到人生的大智慧,可以從孔孟那裡感悟到管理的大智慧。所以,權謀不等於“中國式管理”,厚黑學不等於“中國式管理”,那位臺灣老先生也不可以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我想,如果真有一位“中國式管理之父”,那似乎也應該是孔子吧?
第三個需要被說明的問題是,中國的歷史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歷史一樣,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既有周、漢、唐、宋這樣的盛世,也有春秋戰國和三國時期這樣的亂世。所謂盛世,其實是一種管理績效。所謂亂世,也是一種管理績效。為什麼會出現兩種全然不同的管理績效呢?跟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管理當局的管理理念有關。《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的就是這兩種管理績效的動態變化。
所以,對待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們需要有一種理性的態度去研究它,需要有一套正確的教育體制去傳播它,而不是像現在的某些學者那樣不負責任地批評它、或者居心叵測地利用它。
【成君憶的管理學理念。】
39、人類的文化可以分為漁夫文化和園丁文化兩種。漁夫文化形成“分”,園丁文化形成“合”。
40、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其實是漁夫文化與園丁文化之間的變換。
我把人類的文化分為兩種,漁夫文化和園丁文化。請各位注意,這種劃分不論古今,也不論中外,沒有歷史的界限和國際的界限。如果說孔孟之道是一種園丁文化,那麼在那些歐洲國家也依然有一些古老的文化傳統,像孔孟之道一樣閃爍出愛的光輝。
漁夫文化形成“分”,園丁文化形成“合”,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其實是漁夫文化與園丁文化之間的變換。《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的就是這種現象。
漁夫文化形成“分”。當漁夫文化出現的時候,道德就崩潰了,經濟學就成了顯學。人們只知道用一顆經濟學的頭腦去利用、去掠奪、去佔有。你也要佔有,我也要佔有,他也要佔有,於是就出現了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