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電令北伐軍李烈鈞部回師討賊,又於18日發了份電報:事緊急,盼速來。這封電報是發給蔣介石的。
蔣介石這個人雖然自幼讀書,卻是一身江湖氣,儒雅起來很儒雅,暴戾起來很暴戾,其交往之雜,匪夷所思,他可以跟陳其美這樣的軍政要員結拜成兄弟,也可以和自命不凡大罵袁世凱的戴季陶(戴天仇)結成生意夥伴,他一方面結交上海灘兩大霸主黃金榮和杜月笙,混跡青幫,另一方面,又追隨孫中山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
蔣介石接到孫中山電報後,把兩個兒子經國和蔣緯國安排給了好友張靜江,自己義無反顧的回到了風暴的中心。蔣介石登上永豐艦開始,就被委以全權,指揮海軍作戰,表現極為出色,在孫中山落難之時,蔣介石捐棄前嫌登上永豐艦,且盡心竭力,隨侍左右,怎不讓孫中山感動,遂將蔣介石引為知己,經此一役,蔣介石昂首進入到國民黨最高領導層。在永豐艦上,蔣介石第一次注意到了這個叫葉劍英下級軍官。
北伐軍奉命回師攻粵,一入境,北伐軍中的粵軍就紛紛倒戈,人家本來就是一家子,平白無故的,憑什麼自己人打自己人呢。沒有戰力,也無戰意的北伐軍只得撤退,在永豐艦上呆了55天后,孫中山眼見無法撼動粵軍,只得攜蔣介石等人假道香港,回了上海。
又失敗了,孫中山已經算不清自己是第多少次被驅逐了。
第二十三章 聯俄、容共、扶助農工
孫中山,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常敗將軍,幾十年來,凡是和孫中山沾邊的事件幾無勝績,本書前面寫了二十二章,其中心內容就是寫孫中山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但,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
一個人可以被擊倒100次,但只要他有勇氣第101次站在敵人面前,他就沒有失敗,很顯然,孫中山就是這個敢於再次站在敵人面前的勇士,而且越挫越勇,每每再次站起時,他都會變的更加強大。
孫中山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上海,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在一次次失敗面前,孫中山必須做一些自我批評了。
這個時候,孫中山想起了半年多前,也就是1921年12月,在桂林和馬林的會面,就是那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一大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參加完*一大後不久,就在共產黨員張太雷的陪同下南下桂林,與正在這裡組織北伐的孫中山會面,他向孫中山介紹了布林什維克和俄國革命的情況,使孫中山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概念有了感性認識,並且知道了中國有了一個推崇*主義的政黨——共產黨。之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開始想到俄國,想到布林什維克,是因為他終於認識到了自己之前的誤區。
從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一直到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可謂不遺餘力,也弄出了很大的聲響,可是卻始終無法擺脫和各路軍閥相互利用的窘境。究其原因,孫中山那套“三*義”學說,普通老百姓根本聽不懂,而孫先生也懶的跟他們宣講,區區草民,支援與否有什麼力量?而孫中山的戰友們對其主張也是一知半解,因為這套“主義”本來就不夠系統與完善,東拼西湊道聽途說而來,與同一時期在中國開始傳播的*主義相比,顯的簡陋了許多,他自己還在不斷修正之中,當然也就別指望別人真的明白了。孫中山那套*說辭根本無法贏得百姓的支援,而軍閥們支援與否也基本與*無關,如此打打殺殺,焉能不敗。
這一次的失敗,對孫中山觸動很大,他感覺自己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布林什維克了,他們之所以能夠奪取政權,靠的是他們用廣大勞動群眾聽得懂的語言,給他們講他們樂於接受的道理,發動了最廣大的底層群眾,反觀自己的中國國民黨,已經從同盟會時期的“有知識的平民”組織,逐漸變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士大夫”組織,自己已經很少去接觸普通民眾,普通民眾的心聲也很難反應到自己這裡來。
而馬林在和孫中山會面後,給莫斯科的報告中對國民黨的狀況做了一番熱情洋溢的描述,認為國民黨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接觸過社會主義,自稱社會主義者”,同情*主義的知識分子,而且總是站在工人一邊,在政治上從未反映過資產階級的要求。他的結論是:共產國際應當與孫中山國民黨建立密切的聯絡,而不是全力去幫助共產黨。而力量弱小,又與工人運動毫無關係的中國共產黨,最好的出路也許就是加入國民黨,因為在那裡他們才可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馬林的建議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援,於是命令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除了李大釗堅決擁護外,其餘人等都加以反對,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