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三國風雲人物正解 作者:博搏

與支援。他初做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時,督郵巡視至縣,便有五六十個老人在督郵面前替他求情說話。陶謙讓徐州,劉備謙意推辭,徐州百姓則擁擠府前哭拜說: “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曹操途中,投宿於青年獵戶劉安之家,劉安一時尋不到野味,乃殺其妻以獻食。劉備在曹操的大舉進攻面前,從新野、樊城敗退,兩縣之民一同表示: “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江。因曹操追兵將至,眾將勸劉備棄卻百姓先行撤退時,他道出了心腹之言:“舉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第四十一回)劉備就是時時以儒家仁的要求來規範自己,從而樹立了自己的政治聲望。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一部分》

劉備攜民渡江

儒家的仁治思想雖使劉備在領導工作上受益莫大,但也存在許多明顯的侷限性。

首先,儒家的“仁”是主張愛有差等,這就導致劉備在處理集團內部的關係時,有較明顯的親疏之別。比如劉備在決定自己的王位繼承人時,在義子劉封和親子劉禪之間要選擇其一,當他徵求軍師諸葛亮的意見時,諸葛亮答道: “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第七十六回)這樣的大事,諸葛亮竟然覺得難於參與,只好投了棄權票。以諸葛亮的態度中可以揣測,在事關“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上,就算崇尚“仁”的劉備,也難免受非常複雜的情感因素所左右,孔明“推”得實在高明,盡顯微妙。又如劉備自領益州牧時,同時封關羽為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徵虜將軍、新亭侯;趙雲為徵遠將軍;黃忠為徵西將軍;魏延為揚武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六員虎將均封為將軍,但其中惟有關羽、張飛另加侯爵,連趙雲這樣的心腹愛將亦不能與關、張平列,而給官員的賞賜又是按等級差別給予的(見第六十五回),這就不難見其親疏之別。這種不能平等對待部下的領導方式很容易帶來消極的後果,僅僅由於劉備在人際關係上的倍加殷勤才僥倖補償了這一侷限。

[霸氣 書庫 ·電子書下載樂園—Www。Qisuu。Com]

其次,仁治思想在領導工作上的另一種消極影響是,當領導集團變得龐大時,主要領導人不可能和每一成員保持“食則同桌,寢則同床”的交往,感情聯絡稀少。從而,曾經促使集團發展的方式會變成限制集團發展的方式,甚至有些舊部可能會因感情聯絡變得稀少而產生怨情。比如蜀中豪傑彭羕在劉備攻西蜀途中,進一言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受到重用,但劉備稱帝前,彭竟因劉備待他昔厚今薄而背地辱罵,並企圖聯絡孟達,挑動馬超謀反。蜀國政權的上層人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劉備收川前四方征戰長期跟隨的骨幹,其二是收川過程中劉璋手下的降將,其他來源的官員極少。儒家的仁治思想,導致龐大集團內部的封閉性,窒息了領導集團的吸收功能,以至使西川內外的再生人才無法躋身於領導集團,發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可悲情形,這不能不說與劉備貫徹仁治思想有很大關係。

最後,仁治觀念常常與劉備實現目標的政治手段發生矛盾,使他多次喪失實施目標的機會。他的目標是要佔據一方,積蓄力量,伺機統一全國,實現這種目標的政治手段,特別是軍事行動是殘酷無情的,但仁治觀念卻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尤其是對劉姓同宗更要以禮相待,關愛有加等,這樣,目標要求和手段要求常常把劉備陷於兩難的境地。為了目標不擇手段,就要殘酷無情,不仁不義,這是劉備所不願意的;而完全選擇仁義的手段,又實現不了目標,這也是劉備所不願意的。每碰到這種情況,他多是採取折中的方式,以迂迴的手段實施目標,但這往往使他失去許多直接達到政治目標的機會,使本集團的發展走著一條異常曲折的道路。比如,劉表多次提出自己死後讓劉備作荊州之主,但劉備卻認為,“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奪之。”(第三十九回)曹操大舉進攻新野小縣,孔明建議奪取荊州安身,以拒曹操,劉備又是不忍圖之,並聲言: “吾寧死,不忍作負義之事。”(第四十回)劉備攜民渡江之時,眾將一再勸他棄百姓先走,他認為“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吾安忍棄之?”(第四十一回)結果被曹操追兵打得一敗塗地,他的妻小都未能保全。又比如,當劉備攻取西蜀的時機已成熟時,他卻一再推託說: “劉季玉與備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罵。”龐統建議他與劉璋會面時,就筵上殺之,一擁入成都,唾手可得西川,他卻認為: “季玉與備同宗……若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