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冀州。袁紹到冀州後,在一次衝突中斬殺了與自己作對的耿武等人,任自己部屬田豐、沮授等人分掌州事,盡奪韓馥之權。韓馥被逼出逃,袁紹終佔冀州。
磐 河 之 戰袁紹本想佔取冀州,大概是患於兵馬糧草之乏,難於強攻,轉而採納了智取的方式。針對當時諸侯割據、混戰不休的局勢和韓馥懦弱無謀的特點,他一方面策動公孫瓚同攻冀州,另一方面向韓馥密告“公孫之謀”,玩弄這兩手,他挑起了韓馥與公孫瓚的矛盾,自己又在韓馥處佯做好人,騙取韓馥的信任,誘使其作出“引虎入羊群”的蠢事。袁紹未動刀槍,即佔有了富饒的冀州之地。
上述策劃使袁紹以極小的代價實現了極大的利益,但也產生了兩種消極後果: 一是公孫瓚求分冀州不得,產生了一種上當受騙、被人愚弄的感覺,他率軍與袁紹戰於磐河之上,兵連不解,雖然最終被朝廷說和,但也使袁紹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二是袁紹見利忘義,對韓馥恩將仇報,較大地損傷了自己的政治信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評說袁紹是“見小利而忘命”(第二十一回),信有其據。然而,在軍閥混戰、恃武逞強的東漢末年,袁紹智賺冀州的不義之舉當為常見之事,其政治謀劃中的利益所得還足以抵償其所失。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一部分》
無斷
袁紹為十八路諸侯盟主時,是他領導才能的大亮相,但袁紹在做盟主時並無多大作為。當鮑信與孫堅被董卓手下華雄戰敗時,袁紹便向諸侯問計,自己沒有了主意。他的弟弟袁術對先鋒孫堅不發糧草,坑害孫堅,他聽而不聞。董卓劫持皇帝,從洛陽遷都長安,曹操建議乘勢追襲,袁紹卻擔心“諸兵疲睏,進恐無益”。後曹操追襲董卓而回,當面責備袁紹說: “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第六回)討伐董卓沒取得任何結果,他就與孫堅為爭奪傳國玉璽而鬧起了矛盾,帶頭搞內部紛爭,致使討卓聯盟解體。
曹操曾和劉備議論天下人物,劉備佯稱袁紹為英雄,指出了他的突出優勢: “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謂英雄。”曹操尖銳地指出: “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第二十一回)其實,劉備和曹操分別指出的是袁紹的不同方面,曹操堅持從個人品格上考察人物,他對袁紹的評價是中肯的。袁紹出身高貴,社會交往極廣,地理位置優越,手下人才濟濟,這都是事實,但袁紹表面厲害實則沒有膽略,多於籌謀卻無所決斷,而且,他不能吸引自己的部下為實現遠大的目標而努力,而喜歡為區區小事斤斤計較,外在的優勢與內在的劣勢相比較,後者終歸是長久起作用的決定性因素,這決定了袁紹集團必然是沒有前途的。
袁紹開始進攻曹操時,聲勢浩大,但兵至黎陽,就駐紮不前,正如曹操所料: “陳琳文章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第二十二回)操見紹兵不圖進取,'奇‘書‘網‘整。理提。供'於是揮師進攻劉備,備求救於紹,讓其夾攻曹操,謀士田豐也建議乘操東征劉備、許昌空虛之機,直搗曹操老巢,這確是千載難逢的戰機,但袁紹卻因幼子患疥瘡的原因,不肯發兵。兒子生病能成為放棄戰機的原因麼?如果有人以“色厲膽薄”來解釋這次不肯發兵的真正原因,認為袁紹內心深處畏懼曹操,不願決戰,而以兒子生病作為推託的理由,這種解釋恐怕也是很有道理的。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一部分》
無情
袁紹在做諸侯盟主時,向大家宣告紀律說: “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第五回)他一開始就讓弟弟袁術總督糧草,這大概是有點“內舉不避親”的精神吧!但袁術出於私心,在軍糧上坑害孫堅,二人鬧了矛盾,這時袁紹卻沒有站出來說話,“有罪必罰”成了一句空話。袁紹初見劉備,聽公孫瓚介紹了劉備的功勞與出身,即命劉備就坐,對劉備說: “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第五回)華雄搦戰,無人可敵,關羽階下請戰,他一開口就問關羽身居何職,知道關羽是縣令手下的馬弓手,他卻在考慮“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及等關羽溫酒斬華雄後,他的弟弟袁術反要將關羽、張飛這些“縣令手下小卒”趕出帳去,他一言不發。還是曹操暗中使人撫慰,而“有功必賞”的宣言被袁紹本人忘得一乾二淨。看來,袁紹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官爵顯赫,因此他對人所看重的方面,也是其出身和官職,人的功過在他眼中是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