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小說:易中天品三國 作者:雙曲線

糊塗地開進了張衛的軍營,這個張衛這個人一聽說是曹操的軍隊來,他也不知道曹操是撤退,以為是來進攻的,一鬨而散,就這麼個事,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誤入張衛軍營的不是曹操的軍隊,是什麼呢,數千頭麋鹿,山上的那個梅花鹿不知道莫名其妙地幾千頭衝到張衛軍營裡去了,張衛的軍營就大呼小叫說,曹操來了,一鬨而散,那麼曹操的軍隊一看他一鬨而散,趁機就殺回來了。反正是搞不清楚了,就是這場戰爭是稀裡糊塗地把它打下來了。

打下來了以後的結果呢?是張衛投降了,張衛投降,張魯就跑到巴中去了,張魯就跑到巴中去了以後也過了沒多久,也投降了。因為張魯本來就是要投降的,只是他下面又有人不同意,說這樣投降了我們的價錢都不好講,我們先抵抗一下,講點價。大概抵抗一下,講點價,他投降了,投降以後曹操給他很高的待遇,漢中這塊地方就被曹操平定了。

*曹操打下了漢中,張魯投降,曹操不僅擴大了勢力範圍,還威脅到了劉備集團的安慰,因為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戶,漢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軍事力量對峙。曹操如果乘勝進軍,就可能威脅蜀郡的安慰,那麼這個時候,曹操會乘勝進軍嗎?曹操的手下又是如何建議的呢?

很多人主張這個時候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蜀郡。提出這個建議的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劉曄,還有一個司馬懿,這兩個人當時都擔任曹操軍隊裡的高階幕僚。那麼劉曄就跟曹操說,說劉備這個人是個英雄,但是劉備有一個小缺點,就是他的反應總是比我們慢半拍,現在他還沒反應過來,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奪的手段從劉璋的手上奪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腳跟不穩,這個時候去打他最是時候;一旦他站穩了腳跟就不好對付了,為什麼呢,他文有諸葛亮善於治國,武有關羽、張飛百戰百勝,那個時候我們就搞不掂了呀,這是劉曄的說法。司馬懿怎麼說的呢?司馬懿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就是一個聰明人,你不能跟這個天時、機遇擰著幹,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你硬要幹,這個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說時機、機遇來了以後你不做,你放過它,也是不可以的。這些話應該說都說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沒有接受。根據《晉書?宣帝紀》,就是根據司馬懿的傳記裡面記載的,說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他說人哪,唉,就是貪心不足啊,得隴望蜀,已經得了隴,還想要蜀。他的意思就是說哎呀,人何比那麼貪心不足呢?得隴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決定撤軍,不再往前進了。

*從曹操最初的設想來看,他伐張魯的戰爭是取得了勝利,張魯投降了,漢中也到了曹操的手裡。雖然這個時候再去打劉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但曹操是得隴不望蜀,打下了漢中就不想再去進攻蜀郡了,於是曹操撤兵。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不去打劉備而撤兵,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他因此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呢?

曹操一走劉備就牛起來了,因為劉備這一輩子他只怕一個人,曹操,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他就怕曹操。但是他不怕別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

這個時候劉備本來在前線,在荊州前線,他在和孫權因為爭奪荊州而戰。為什麼劉曄和司馬懿都說這是個最好的時機,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劉備不在成都。那麼劉備一得到漢中被曹操平定的訊息以後,立即和孫權講和,平分荊州,這個事情我們以後也要交待。平分了荊州,然後急急忙忙帶著部隊就回來了,結果完了一步,張魯已經投降曹操了。但是當曹操自己離開戰場以後,劉備就覺得可以動作了,這個時候劉備手下的二號謀士法正提出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這裡稍微交待一下法正,這個法正是劉備得了蜀以後得到的一個重要的謀士。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當時劉備到了成都以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劉備集團,治理國家、主管軍政大事的是諸葛亮,出謀劃策的,運籌帷幄的時法正,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的是關羽、張飛這些武將。

那麼法正就向劉備提出來說:“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這一次可是老天爺把漢中這個地方給我們了,這個機會是不可以錯過的。那麼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親自帶兵徵關中,留諸葛亮守成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