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隨行。但是曹操的部將也還是很厲害的,所以劉備去攻打漢中的時候開始也並不順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將的頑強的抵抗,所以劉備馬上寫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請諸葛亮趕緊調兵增援。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諸葛亮這個人做事情確實是比較謹慎,很猶豫,於是拿了這個信去請教蜀中的舊臣楊洪,說主公讓我們發兵增援,我們該不該發兵呢?楊洪說當然該發兵了!楊洪說了這樣的一句有名的話,他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漢中丟了蜀就保不住了,這是我們家門口的災難啊,這個時候男的就應該去當兵,女的就應該去搞後勤。他說軍師——因為諸葛亮現在的職務是軍師將軍——軍師速速發兵,軍師發兵何疑?趕快發兵吧,還有什麼可猶豫的?這諸葛亮把軍隊派到了前線。派到前線以後,劉備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這個時候等到曹操再趕來增援的時候局面已經不可收拾。僵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在有一天,曹操發出了一道口令,就是這個軍隊晚上查哨時候的口令,雞肋,然後就撤軍了。從此漢中歸劉備,再也沒有落到過曹操的手上。
劉備得了漢中以後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個益州他得到了,於是,劉備也不客氣,就在這個地方自稱漢中王,就稱起王來了,而曹操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那就是破馬、韓,徵孫權,伐張魯,這三件事情成敗不一,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麼我們就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法正說“內有憂逼”,一定是他的大後方有更嚴重的問題,必須他回去解決。那麼我們就要問,是這樣嗎?請看下集——得寸進尺。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六) 得寸進尺
赤壁之戰後,曹操又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徵孫權,伐張魯。三次戰爭時間都很短,曹操甚至寧肯半途而廢也要返回鄴城。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每次都匆匆忙忙趕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徵孫權,伐張魯。三次戰爭,都是半途而廢。劉備的謀士法正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曹操的後方有更嚴重的問題,要等著他回去解決。那麼,曹操三次出征,三次都從戰場上匆忙地趕回去,是像法正說的那樣,曹操的後方出了問題,要等著他回去解決嗎?如果是這個原因的話,那是什麼問題如此重要,會讓曹操寧願在戰場上半途而廢,也要匆匆忙忙趕回後方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得隴不望蜀,半途而廢,其原因呢?劉備的二號謀士法正認為是他“內有憂逼”。那麼是這樣的嗎?是這樣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門戶,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利用大漢王朝的現成的政權來做他自己的事情。這個東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裡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來這個大漢王朝的官員。所以曹操這邊,大後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敵、兩面作戰,朝廷裡面蔑視、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話的,大有人在。而且這些人情況也很複雜,戰前戰後不一樣,我說的戰是指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凱歌;而且曹操這個時候對皇帝、對百官應該說態度也比較好,大家還覺得他是一個要匡復漢室、平定天下、統一國家的這麼一個英雄,所以雖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還比較客氣,攻擊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戰以後,大家發現曹操這個人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一些本來就反對他的人就開始做文章了。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戰敗,但他作為漢朝丞相的地位並沒有改變,曹操實際上仍然掌握著漢朝的政權。朝廷上那些反對他的人,就開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敵人罵他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那麼這個時候的曹操,是從此收斂野心,態度放謙卑了,還是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說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麼樣呢?赤壁之戰以後,他的功勞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績比以前少,態度倒比以前壞。這當然引起大家的不滿意了,攻擊他的人就多起來了。那麼攻擊他的人當中也是有兩撥人:一撥我們姑且稱之為小人,就是本來就是看到誰紅了他就對誰不滿意的,他就是要整誰、挑誰毛病、找誰茬的,有這麼一撥;還有一撥呢,確實是忠於大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