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不能實現強強聯合的時候,強弱聯合有時候也不是不可以考慮的。那麼劉備能不能聯合?這個問題要問誰呢?諸葛亮,這個問題是魯肅回答不了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程式應該是怎麼樣呢:是魯肅和諸葛亮從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當然也可能他沒有這封信,得講清楚,也可能沒有這封信——沒有這封信它不妨礙最後決策過程,因為據《三國志》的說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後江東方面就已經聞風畏懼了,聽見風聲就已經嚇得不得了了——那麼這個時候曹操順江東下,因為劉備在什麼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經很近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東下不是打孫權那也是打孫權。那麼得到這個訊息以後,孫權肯定要先召集內部的緊急會議,就有魯肅的這番話。而魯肅的這番話能夠解決問題,除了他說到孫權的心眼裡以外,還很重要的是他把問題變了,因為孫權以前猶豫不決在什麼地方,孫權猶豫不決的是什麼呢?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他怎麼都算不過來,他幫劉備,也不對,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劉備,養虎遺患,不幫劉備,如何如何,他怎麼都倒不過來。這個時候魯肅把問題轉變了,現在我們要想的不是幫不幫劉備,是投不投降,他換一個問題來思考啊。孫權豁然開朗,對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聯合劉備嘛;聯合劉備,能不能聯合,問諸葛亮嘛。它是這樣一個系列。
所以孫劉聯盟的第一功臣應該是魯肅,而不是司馬光他們認為的諸葛亮。這個問題歷史上本來是有結論的,裴松之在《三國志》的兩個傳裡面都談到了這個問題,裴松之是怎麼說的呢?裴松之說:“劉備與權並立,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這是一處,還有一處說:“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兩處都談到了,孫劉聯盟的第一功人,是魯肅。魯肅的最大的作用是幫孫權算清了一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後我們江東集團就沒有了,你孫將軍也沒有了。但是,能不能聯合劉備,這個問題諸葛亮來解決。因為孫權這個時候已經相通了這個問題以後,他才會對諸葛亮說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怎麼樣呢?諸葛亮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劉豫州新敗之後,但是我們還怎麼怎麼樣。諸葛亮就幫孫權算清了聯盟賬,能不能聯盟,也部分地幫孫權算清了軍事賬,因為諸葛亮對於曹操必敗他有一番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的,非常到位的。但是還有一個賬,就是我孫權這邊能和曹操決一死戰嗎?我孫權這邊也得算一算軍事賬啊,那麼幫孫權算清了軍事賬的這個人他又該是誰呢?請看下集——中流砥柱。
上一集我們講到魯肅和諸葛亮都給孫權算了賬,魯肅算清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就是聯盟劉備對抗曹操完全有可能。但是我講到諸葛亮算賬的時候,我說了諸葛亮有幾個賬沒算,其中一個就有戰敗了怎麼辦?那麼這個賬魯肅也沒算,魯肅為什麼也沒算這個賬呢?因為用不著,魯肅算清了一個賬就是你孫權投降曹操沒有歸宿,戰敗了一樣,也就是你投降和戰敗的結果是一樣的,那麼相比較而言還不如打它一仗,說不定打贏了呢;就算打敗了,因為失敗而沒有歸宿比投降沒有歸宿要光榮得多,所以用不著算戰敗了怎麼辦這筆賬。那麼魯肅替孫權算清了政治賬,但魯肅沒有算軍事賬;諸葛亮算了軍事賬,但這是另一方的意見,不是孫權集團內部的意見,孫權還必須聽取本集團內部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
而這一點魯肅想到了,因此魯肅建議孫權立即召回周瑜。這個時候周瑜因為有任務,正在去鄱陽的路上,孫權接受了魯肅的這個建議,立即把周瑜從去鄱陽的路上召了回來,聽取周瑜的意見。那麼這個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面另有說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說法有五點不同:第一點,《三國演義》說建議召回周瑜的不是魯肅,是吳國太。為什麼魯肅不能提出這個建議來呢?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魯肅先說服了孫權,但是孫權還很猶豫,魯肅建議孫權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孫權和諸葛亮談話,這個順序和《資治通鑑》不同,但是更合理。那麼就有了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舌戰群儒以後諸葛亮又和孫權談話,孫權聽了以後做出了決定要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這個時候張昭這些人又跑去找孫權說,哎呀,這下子你可中了孔明先生的計了,這劉備和諸葛亮是想把咱們拉下水啊,孫權又猶豫起來了。那麼這個時候魯肅再來提出召回周瑜的這個建議就有問題了,因為魯肅現在已經有裡通外國的嫌疑,沒有公信力;另外按照羅貫中的定位,魯肅是一個忠厚老實到無用程度的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