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是激勵,不是現在的感謝的意思,我本來是一個小地方人,也沒有什麼地位,先帝不因此看不起我,來跟我討論天下大事,所以我受到感奮和激勵,我才出出山的,這是謙辭啊。是對先帝的追念啊,是歸功於先帝啊,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國士,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是什麼?以天下為己任。我們有一首歌叫《畢業歌》,大家都很熟悉嘛,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他都有這個志向要做國家的棟樑,要擔負起天下的興亡,難道諸葛亮連這點志向都沒有?否定他這個志向才是貶低諸葛亮呢!而且如果諸葛亮真是打算死守隆中不出來的,不肯出山的人,劉備不會看得起他,我在《春梅煮酒》一集講過一個事實,就是有一個叫做詐汜的人去找陳登,陳登見了他以後自己睡大床,讓他睡小床,這個耿耿於懷跟劉備說,劉備說你是什麼人?你是個士人,你是個國士,國士就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的,現在天下大亂就等著你們出來,報效國家,拯救人民,你們都不肯出山,耐天下蒼生何,你在幹什麼?你在求田問舍,不要說陳登瞧不起你,就是我劉備也瞧不起你,陳登還客氣讓你睡小床,你到我家裡,我讓你睡地下。所以一個在這樣國難當頭不肯挺身而出的人,劉備是看不起的,而諸葛亮不是這樣的人,我們去讀《三國志》,劉備敗走當陽和魯肅一起來到夏口,這個時候曹操的軍隊追過來了,怎麼辦?諸葛亮說的什麼話?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挺身而出嘛,所以他就是一個挺身而出的人,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因此當曹操準備要打荊州的時候,諸葛亮發現荊州危險,他是會出去找劉備的,他會主動去找劉備的,只不過由於我們不知道的原因,這一次沒有達成什麼協議,也可能是諸葛亮去見了劉備以後,劉備還要考慮一下或者還要考察一下,諸葛亮又回到隆中去了,然後劉備再到隆中去見諸葛亮,所謂三顧也不一定就是隻有三次,也可能是多次,也更不意味著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可能次次都見到了,談了很多的話,越談越攏,最後決定出山輔佐劉備。所以這樣一個解釋不但不是貶低諸葛亮,相反是高度的肯定,因為我們從這個案例裡面我們看到了什麼呢?看到了諸葛亮的一種精神,這個精神就是心繫天下的國士精神,這才是我們應該肯定的精神。那一種做清高狀,揚言要做隱士,不肯為國家效力的,那種所謂表現是酸腐文人的表現,不可取,這是第一個謎,出山之謎。
畫外音:有著國士之風的諸葛亮心繫天下、憂國憂民,他的出山沒有世俗人眼裡的故做清高,而且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出山之後的諸葛亮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幫助劉備完成了自己的霸業,然而在劉備稱帝的八年以後孫權在武昌稱帝,並派使臣到蜀表示二帝並尊,讓人吃驚的是諸葛亮不但沒有阻止孫權,還派人前去祝賀,他承認孫權稱帝,同意二帝並尊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有著正統思想的諸葛亮為什麼接受這個現實呢?這也就成了諸葛亮留給後人的第二個謎團。
第二個,並尊之謎。所謂並尊是什麼呢?就是承認孫權稱帝。我們知道孫權稱帝是比較晚的,但是後來還是稱帝了。三國時代稱帝的這個程式是這樣,首先是曹丕稱帝,曹操死了以後他接替了魏王,然後接受了陳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和建議和士族地主階級達成政治交易,然後上演一場所謂禪讓的人這樣一場政治笑劇,當了皇帝,那麼當了皇帝以後,漢就沒有了,變成魏了,這時候第二年劉備宣佈稱帝,仍然叫漢,因為漢皇帝沒有了,漢代也不能沒有皇帝嘛,那麼我劉備來當,那孫權遲遲沒有稱帝,但是最後還是稱帝了,孫權稱帝以後就派使者到蜀國去通知蜀國,說我也當皇帝了,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有兩個皇帝啊,這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啊,因為自從有了帝國制度以後,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國家,一個皇帝,一個政府,怎麼搞出兩個來呢?何況北邊還有一個,當然了,這個孫權提出來的是你們蜀漢也承認我東吳,我們東吳也承認你蜀漢,我們都不承認曹魏,那也不行啊,天無二日,人無二君啊,(但是)諸葛亮同意,而這個同意在以前是不可設想的。當然,在三國關係中諸葛亮是極力主張聯吳抗曹的,這是自始至終的從來沒有變過,所以夷陵之戰以後,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復了和東吳的盟好,派鄧芝使吳,孫權同意了,從此吳蜀兩家就再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是鄧芝多次使吳,第二次出使吳國的時候,那時候孫權還沒稱帝,孫權就提出了二帝並尊的設想,孫權說如果將來天下平定了,我們把曹魏滅了,貴我兩國共治天下如何啊?鄧芝說什麼呢?說大王啊,這恐怕不行,我們兩國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