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胡喬木正是在肯定了尼赫魯的這一面之後,展開了對他的另一面的批判:

“但是,他在1959年4月27日的講話中卻唱著一種多麼不同的調子!”

在這“但是”之後,胡喬木逐條批駁了尼赫魯關於中國西藏問題的一系列錯誤論點,最後又迴歸到希望中印繼續友好、共同攜手的話題上。

確實,胡喬木很恰當地掌握了分寸,做到了毛澤東所說的“有理,有利,有節”。

《人民日報》的“婆婆”(1)

在那些日子裡,胡喬木依然是“新聞首腦”。據當時擔任他的秘書的商愷告訴筆者,胡喬木每日是如何“評報”的。……

每日清早八時,《人民日報》社必定派一位領導幹部或編輯,帶著當天的《人民日報》,來到中南海頤園胡喬木家中。胡喬木住的是四合院,商愷在東廂房辦公,胡喬木在北房辦公。

“評報”在胡喬木辦公室裡進行。胡喬木花了些時間看當天《人民日報》,然後進行評論,從報紙的標題、版式、內容,逐一發表意見。商愷拿出筆記本,在一側記錄他的意見。

報社幹部也記錄他的意見。回去後,即向報社總編傳達胡喬木的“評報”意見,以利馬上改進。

商愷原本是《人民日報》駐山西記者,被胡喬木調來,擔任秘書,也做新聞理論研究。

日積月累,商愷記錄的胡喬木“評報”的話,厚厚的一大本。

有一段時間,鄧拓每天或隔天帶報紙來,聽取胡喬木“評報”意見。

胡喬木“評報”,有時很尖銳。尤其是在他提了多次意見,如果《人民日報》還是不改,他也會光火:“我都快說了一百次了,你們還是不改。你們《人民日報》的臉皮,比長城還厚!”

即便在他光火之際,也還很注意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胡喬木評報,方方面面都評,以下是他的若干評語:

“現在報紙上的題目實在太少了,文章太長了。長文章像一個大胖子那樣,一個人一躺就把一張大床佔得滿滿的,應當不讓胖人上報。”

“報紙版面,每個時期都要有中心。圍繞中心進行宣傳,不要東打一槍,西打一槍。”

“標題好比人的外貌。標題要活潑、生動,也就是要通俗化。編輯部要研究這個問題。像什麼‘工作急待改進’,還是打官腔。像‘嚴正處理’之類的字眼,都是老一套,不能吸引人。要有趣味,有政治性的趣味。”

“新華社的一條電訊說,1958年,中國電影幾乎遍及全世界,到處受到熱烈歡迎和讚賞,很多影片創下了當地的賣座紀錄(1959年1月2日新華社新聞稿)。這樣的報道是吹牛,是虛誇。”

他注意到1959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社論《養豬事業能夠高速度發展嗎?》,其中提及“養豬的高潮很快就會遍及全國每一個角落”,以為不妥。他說:

“我國一些回民聚居區是沒有養豬習慣的,不應該要求禁豬的地方發展養豬事業。社論是報紙的靈魂,每一個論點都應該力求準確,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政策性的社論,更應該分寸恰當,入情入理,無懈可擊。”

胡喬木在寫作上是內行,說了不少經驗之談:

“有些同志發愁社論寫得不生動,有些生動的事情一寫就不生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怎樣才能寫得生動?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結構,也就是形式。形式注意不要平淡。發展農業生產,平原最好,因為平原上莊稼容易生長,容易機械化。但是文章不要平原,畫家也怕畫平原。這地平線就不好處理,畫得太靠上了吧,天就顯得太小,不像樣子;畫得靠下些吧,天太大了,空蕩蕩的,只能畫人、鳥,很單調。地平線上,無非畫些莊稼、房舍、牛吃草,很難有多少變化。文章最大的弱點就是平鋪直敘。這樣的文章不生動,沒有吸引力。文章雖然是邏輯思維的表現,也應該生動。

“要生動,就得有變化。怎樣變化呢?無非是說了正面,又去說反面;說了這一面,又去說那一面;用了肯定的語氣,又用懷疑的語氣。一篇文章,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句號,連一個問號和感嘆號也沒有,大概不會很好。說書的人喜歡賣關子,弄個懸念:欲知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是為了讓聽的人發生興趣。”

胡喬木用地平線比喻,又用海浪比喻:

“海里面的浪,遠看是平的,近看卻不平。因此海浪給詩人很大的靈感,因為他奔騰澎湃,象徵著生命的激烈的衝擊。為什麼海浪能引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