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靈感呢?就因為它有高有低。它卷得那麼高,使你擔心它跌下來,不能不緊張地期待著它的變化。文章也應該這樣,有變化,有波浪。文章沒有衝擊,只有句號,決不是好文章。句號是表示平穩的,人說話如果老用這種平穩的腔調,就可以起安眠藥的作用,文章也是這樣。一篇社論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句號,句號前面都是‘的’字:‘這些困難是應該充分加以考慮的’‘這些傾向是必須克服的’‘我們認為錯誤是很明顯的’。‘的’‘的’‘的’,一篇社論共有十段,每段結尾都是‘的’字,這樣一個勁地‘的’下去,不是會叫人打瞌睡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人民日報》的“婆婆”(2)
他天天“評報”,關心著《人民日報》的每一個標點。有人稱他是《人民日報》的“婆婆”。其實,他的一頭連著毛澤東、中共中央政治局,一頭連著《人民日報》,是個少不了、少不得的“婆婆”。
也正因為這樣,毛澤東要《人民日報》發表什麼樣的文章、轉載什麼樣的文章,總是透過胡喬木向《人民日報》轉告。
順便提一筆,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改出八大版時,那《致讀者》是胡喬木寫的。他在《致讀者》中闡述了《人民日報》的任務和八個版面安排以及改進方向。這表明他對《人民日報》的過問是那麼的具體,是居於總編之上的“大總編”。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廬山會議上大力糾“左”
在1959年4月的上海會議(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之後,毛澤東那顆發熱的腦袋,稍稍冷卻了一些。他幾度表揚陳雲。除了前文已引述過的毛澤東稱讚陳雲“真理有時在一個人手中”之外,還說過“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之類的話,這“良將”、“賢妻”指的也是陳雲。毛澤東開始採取一些防“左”措施。毛澤東甚至要陳雲全面負責經濟工作,說“陳雲當總指揮好”。
1959年6月20日,毛澤東寫給胡喬木及《人民日報》總編輯吳冷西的信,也反映出毛澤東的頭腦冷靜了些。那是毛澤東從新華社編印的第二八○一期《內部參考》上,讀到了廣東東江流域暴雨成災的訊息之後,寫了一信——
喬木、冷西同志:
廣東大雨,要如實公開報道。全國災情,照樣公開報道,喚起人民全力抗爭。一點也不要隱瞞。政府救濟,人民生產自救,要大力報道提倡。工業方面重大事故災害,也要報道,講究對策。此件閱後退回。
毛澤東
6月20日上午四時
正是在這種“冷卻”的氣氛中,從7月2日起,在“清涼世界”廬山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自8月2日起至8月16日則為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史稱“廬山會議”。陳雲和鄧小平由於健康原因未出席會議。
會議最初的議題是繼續糾“左”。如毛澤東所言:“不要做熱鍋上的螞蟻,要做冷鍋上的螞蟻。”
據李銳回憶,他和胡喬木、田家英同車從北京前往武漢,再轉船到九江。李銳是毛澤東當時的兼職秘書,他說:
“在火車上,我同胡喬木、田家英有過閒談,對五八年的‘大躍進’,都基本上持否定態度。”
毛澤東一路上興致頗好,詩興大發,寫了《到韶山》、《登廬山》兩首詩,抄給胡喬木、周小舟,迅即在山上傳開。這麼一來,使會議的氣氛更為寬鬆。
胡喬木在跟李銳、田家英、吳冷西的閒談中,說出了自己去年未把陳雲意見轉告毛澤東的原委:
“當時不彙報,是為了保護陳雲,否則上海會議時,陳雲也恢復不了名譽。”
胡喬木對於毛澤東關於“經濟發展的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不平衡是永久的、絕對的”論斷,也表示懷疑,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
上山之初,毛澤東提出十九個問題,供會議討論。他還指定七人起草會議紀要,即胡喬木、譚震林、曾希聖、周小舟、田家英、吳冷西、李銳,以胡喬木為組長。
於是,胡喬木分十二個專題,由組員們分頭去寫。他自己寫“形勢和任務”這一總綱式的專題。不久,寫出了《廬山會議諸問題的議定記錄(草稿)》。
這份《議定記錄(草稿)》,於7月14日印發後,便招來一些意見,以為對“大躍進”的“成績講得不夠”,而“缺點寫得很具體”。尤其是對胡喬木寫的“形勢和任務”那一節,意見頗多。
不得已,7月19日,胡喬木在會上作了發言,進行了申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