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影響著中共的未來。毛澤東要胡喬木協助編選《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和《兩條路線》三本書,就是為著中共高階幹部們研究黨史提供材料。
從1943年冬開始,整風運動轉入了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階段。
隨著三本書的印發,在中共中央辦公廳支部裡,有人提出要追查那些錯誤的檔案是誰起草的,一時掀起一番風波。毛澤東當即作出答覆:“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於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於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藉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毛澤東,《學習和時局》,《毛澤東選集》第3卷。
1944年5月21日,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在延安的“中南海”——楊家嶺召開。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為十七人,即中共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胡喬木作為毛澤東秘書、政治局秘書,列席了會議。
這次會議,便是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須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是在1938年9月召開的,離此時將近五年了。相隔那麼久才開這次中央委員會議,足見會議的重要。
會議選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周恩來為主席團,決定改由主席團處理日常工作,書記處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職務。這五人主席團,到了一年後的中共“七大”,都成為書記處書記,人稱“五大書記”。除了任弼時因病於1950年逝世之外,毛、劉、周、朱四人核心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爆發。
這次中共中央全會,在中###史上是創紀錄的:從1944年5月21日舉行第一次會議,直至1945年4月20日結束。如此漫長,是空前絕後的。這次歷時十一個月的中央全會,開了八次全體會議。
會議如此漫長,內中的原因是在於此會為中共“七大”作準備工作。種種準備工作之中,最費時的要算是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決議》,實際上就是對中共歷史上的一右三“左”以及其他重要歷史問題作出結論,以求統一全黨的認識。在整風運動中,中共高階幹部們反反覆覆討論中共歷史經驗,最後“凝固”在《決議》之中。
在五人主席團之中,指定由任弼時主持《決議》的起草工作。
參加起草《決議》委員會的中央委員有劉少奇、周恩來、洛甫(張聞天)、博古等七人。胡喬木也參與起草,但最初並不是由他執筆。
這是一項高難度的起草工作。《決議》中的每一句話,都要反覆斟酌——因為涉及對中共以往的一樁樁歷史事件的評價。
中共的領袖們都投入到這一起草工作之中。
毛澤東先是作了《如何研究中###史》的報告,接著,在1944年4月12日又作了《學習和時局》的講演,對中###史一系列重大問題,談了自己的見解——從中共“一大”談到中共“六大”,從陳獨秀談到博古……
周恩來在1943年8月至11月,寫下五萬多字的筆記,記下他對一系列黨史問題的見解。從11月15日起,他在整風學習會上,一連作了五天報告。1944年3月3日、4日,他又作了《關於黨的六大研究》兩次報告。他曾說:“做了廿年以上工作,就根本沒有這樣反省過。”金衝及主編,《周恩來傳》上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新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2)
朱德作了關於紅一軍團史的報告,王若飛作《關於黨的歷史的報告》。
張聞天也寫下長篇筆記,批判了自己過去所犯的“左”傾錯誤,實事求是地寫下對一系列黨史問題的看法。
曾是中共“六大”以來“左”傾路線的主要領導人的博古,同樣作自我批評,剖析自己的錯誤。
至於王明,此時稱病——因為討論中共第三次“左”傾路線時,受批判的主要物件就是他。
《決議》反反覆覆地起草著,前前後後寫了三次草案,大的修改改了十四次之多。
毛澤東親自過問《決議》的起草工作。對於《決議》最初的稿子,他很不滿意。推倒重來,又改一稿,仍不滿意。
金衝及主編的《毛澤東傳》,這樣記述了《決議》的起草過程金衝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668…669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起草“歷史決議”是七中全會期間中共中央為準備七大所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