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親自主持貢士殿試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召開的。唐代科舉初立,一些規定跟其他朝代頗有不同,分為常舉和制舉兩類。常舉即考生自己帶著身份證明到州縣報名(“懷牒自列於州縣”),州縣考試合格後稱為貢士,到京參加考試。制舉則為天子下詔求賢,百官推舉,被舉薦者即被稱為貢士,直接赴京應試。唐代的殿試,便是天子親臨殿廷主持制舉考試了。載初元年(690年)2月14日,武后御洛城南門,親策貢士於洛城殿,通鑑有云“貢士殿試自此始”,認為科舉制中的殿試自此創立,這一說法被廣泛接受,但細細推究,卻大有商議之處。
唐代帝王親自臨試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高宗扳倒長孫無忌基團之後頗思勵精圖治,親策舉人九百人,最後欽點郭侍舉等五人為甲等,令待詔弘文館'6',形式與後來的殿試相近,但沒有持續下去,直至載初元年武后臨試於洛城殿。在武后日後的執政生涯中,雖頻繁地舉行制舉,但都由考官主持,親試只有這一次紀錄。之後的中宗、睿宗未見有親自臨試的記載,玄宗登基後,於開元九年親試舉人於含元殿,其後開元十年、十四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天寶元年,十年,十三年舉行多次親試,帝王親臨殿試的做法才持續進行下去,並逐步成為傳統。由玄宗開始,凡是比較重要的制舉,皇帝一般都是要親自臨試。穆宗有次不想親試,朝臣們商議後決定取消當年的制科考試,奏章中所提的理由便是“伏以制科所設,本在親臨”云云,可見那時天子親試製科早已制度化了。綜上所述,殿試成為制度始於玄宗,首開殿試則始於高宗,人們之所以視載初元年武后親試為殿前試人之始,當是那次盛會規模宏大,光芒太過耀眼,於是老實不客氣地把她可憐的老公給比沒了吧^_^
為了這次殿試,武后提前一年就下詔要文武百官五品以上的薦舉賢才,特別註明人數不限多寡。及至載初元年2月14日,考試正式開始,由四方八面趕來應試的考生足有上萬名之眾,雲集神都洛城殿,分八科參考,每科按照慣例策問二至三道。武后希望能從中選出一些為自己稱帝掌政服務的人才,因此非常重視,親自臨考,所問均是她關心思考的時政問題。因考生上萬,科目又多,考試持續了數日之久,可謂盛況空前。洛城殿位於洛陽宮城西南,東為集賢殿.西為麗景夾城,南望洛城南門.北眺飲羽殿,氣勢雄偉,莊嚴巍峨。遙想當日帝國精英齊集於斯,翰墨留芳,滿紙雲煙,太后御殿臨風,親發策問,襯著麗日青天,宮闕萬千,那種錦天繡地,滿目俊才的盛唐氣象,勢必讓人永生難忘。
武后一面啟用酷吏打擊政敵,一面想方設法網羅人才,這正是她的政權能維持不倒的原因。她殺的人不少,提拔的賢才也同樣多,不管是厭惡還是尊敬,她都有足夠的理由獨佔你的愛恨。載初元年正值武周革命前夕,為女主天下尋求儒家義理上的支援便成了武后關心的首要問題。要在高祖、太宗、高宗以下的唐朝帝統中安放自己的位置,以母后身份稱帝,歷史上沒有先例。於是,類似“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可衷?”之類的句子'7',頻頻出現在她求賢的詔令中。然而儒學和女政治家當真是天敵,太后的心思固然明明白白,但翻遍儒家典籍也找不出—條過硬的依據。武后一次次的策問,換來一次次的失望,最後倒是朝臣李恩文在《尚書·武成》篇中找到一句“垂拱天下治”的話,附會武后用過“垂拱”年號,以此作為受命的依據。這是明顯的牽強附會了,“垂拱”的年號本來就是來自於《尚書》,不過武后仍然很高興,特地昭示天下。但很快有人提醒,對她執政極端不利的那句“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同樣出自《尚書》,實在不好拿來做樣板大肆鼓吹。武后沮喪之餘,終於對儒學徹底死心。雖然不至於霸道到因不能為其所用便把儒學批倒批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冷落不重視是免不了了。“太后重學士而輕儒士”,千百年來著史的飽學宿儒們一直對此心懷耿耿,其實她要重視才奇怪了,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麼?
因此,垂拱年間武后為自己登基大造輿論,準備重建上古時的明堂,理所當然地就把儒生的意見排除在外,只跟她的心腹北門學士商議。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磨快了斧子,擦亮了刀劍,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她的既非李唐宗室,也非皇唐舊臣,甚至不是那些老古板的名家大儒,反而是她最信任的北門學士之首,她誇讚過無數次且樹立為群臣榜樣的現任宰相劉禕之。
(本節未完待續)
'6' 《舊唐書*高宗本紀》
'7' 永昌元年策賢良方正科問制舉詔書
在武后由皇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