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3 / 4)

小說:納粹德國史 作者:絕對601

在慕尼黑一個單調的擬古主義建築物里正式主持了“德國藝術館”的開幕。這個建築物是他出主意設計的,他說它在建築藝術上是“無與倫比和無法模仿的”。在納粹藝術的這個第一次展覽中,陳列了從15000 幅應徵作品中選出來的900 幅作品。這是作者在任何國家中沒有看到過的最蹩腳的貨色。希特勒親自作了最後的選擇。原來的評選團的主席是德國藝術協會主席阿道夫·齊格勒,他是一個平凡的畫家。* 據當時跟希特勒在一起的一些黨內同志說,希特勒對評選團所選的某些畫極為惱火,他不但命令把這些畫剔掉,而且用他的長統靴子在好幾幅畫上踢了一些洞。他在主持展覽會開幕式的長篇講演中說,“我早已下了決心,如果命運給予我們權力的話,' 藝術鑑賞' 這類問題是不用討論的,要做的只是作出決定”。而他的確作出了決定。

在1937年7 月18日發表的講演中,他規定了納粹黨的“德國藝術”方針:凡是不能被人瞭解、得用大量說明才能證明它們有權利存在、並且為那些欣賞那種愚蠢的或者自以為是的無聊貨色的神經病者所接受的藝術作品,將不再能公然在德國民族之前陳列。任何人都不要存幻想!國家社會主義已著手使德國和我國人民清除所有那些危及它的生存和性格的影響??隨著這個展覽會的開幕,藝術上的神經錯亂狀態及其對我國人民在藝術上的玷汙就告終了??

然而,至少還有一些德國人,特別是在德國的藝術中心慕尼黑,卻寧願受到藝術上的玷汙。在這個城市的另外一個地方,在一所必須要經過狹窄的樓梯才能走到的破敗的陳列室裡,有一個“退化藝術”展覽會,這是戈培爾博士為了讓人民看看希特勒要保護他們免受玷汙的那些作品而組織的。內容是些精選的現代繪畫,有科科契加、夏高爾和表現主義派及印象主義派的作品。我去參觀的那一天,我曾先到德國藝術館去看了一下,因為地盤很大,走得氣喘吁吁。而這個展覽會的觀眾卻擁擠不堪,等候入場的人從嘰嘰嘎嘎作響的樓梯一直列隊排到街上。事實上,去看的人實在太多了,使戈培爾博士感到又是生氣又是尷尬,於是很快就停止了展覽。

對報刊、廣播和電影的控制

每天早晨,柏林各日報的編輯以及德國其他地方的報紙的記者,都聚集在宣傳部裡,由戈培爾博士或者他的一個助手告訴他'245' 們:什麼新聞該釋出,什麼新聞要扣下,什麼新聞怎麼寫和擬標題,什麼運動該取消,什麼運動要開展,當天需要什麼樣的社論。為了防止誤解,除了口頭訓令外,每天還有一篇書面指示。對於小地方的報紙和期刊,則用電報或信件發出指示。

要在第三帝國當個編輯,首先得在政治上和種族上是“清白”的。1933年10月4日的德國報刊法使新聞事業成為一種受法律管理的“公共職業”。

它規定,所有編輯都必須具有德國公民資格,屬於亞利安血統,配偶不是猶太人。報刊法第十四條命令編輯們“要使報紙上不得有任何誤導群眾、假公濟私、可能削弱德國的外在或內在力量、德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德國的國防及其文化和經濟??或者有損德國的榮譽和尊嚴的東西”。這一個命令如果在1933年以前實施,正好會取締德國的每個納粹黨編輯和出版物。它現在卻開始清除那些不是納粹黨的或者不願成為納粹黨的報刊和記者。

最先被迫停刊的報紙之一是《伏斯日報》。這家報紙創辦於1704年,像腓德烈大王、萊辛和臘思瑙那樣有名的人物過去都曾257 為該報撰過稿。它已成為德國最主要的報紙,猶如倫敦的《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但是,它是一家自由主義的報紙,而且老闆是由猶太人辦的烏爾施坦因出版公司。

它在連續發行了230 年後,在1934年4 月1 日停刊。另一家世界馳名的自由主義報紙《柏林日報》,拖得稍微久一些,直到1937年才停刊;雖然它的老闆猶太人漢斯·拉克曼—莫斯在1933年春季就被迫出讓了他在該報中的股份。德國的第三家自由主義大報《法蘭克福日報》,在清除了猶太老闆和編輯後繼續出版。該報駐倫敦記者,親英分子和自由主義者魯道夫·寇徹爾,當了編輯,而且像保守的柏林《德意志總彙報》的編輯卡爾·西萊克斯一樣——他也曾當過駐倫敦記者,獲羅得獎學金,在牛津大學求過學,是個英國的熱情崇拜者和自由主義者——為納粹服務得很好,正像全國新聞釋出官奧托·狄特里希一度說到以前的“反對派報紙”那樣,其忠心程度,甚至常常“青出於藍”。後面這三家報紙之所以能夠倖存下去,有部分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