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很快就轉移了注意力。
半年下來,這位太子殿下見到的人,遇到的事情,比他之前十幾年加起來都要多的多。
好在,他身邊的人還算得力,沒出什麼紕漏。
太子殿下見了河東宣撫使張鋒聚,而河東宣撫副使種懷玉,也一直陪在他身邊巡視了各部大營,對大秦軍旅之事,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
又在大同府周遭轉了一圈,算是體察民情。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見到了南來內附的韃靼部落,也看到了河道溝渠的修建,也見到了礦場勞作的罪役過的是怎樣一種暗無天日的生活。
同樣,他也見識了眾多奸猾的商人,而能夠來到大同立足的商人群體,雖說是漢人中最具冒險精神的那一部分人,但同樣,他們和大秦鄉間的商人,是兩個模樣。
說他們奸猾,其實都算誇了他們,很多來到大同的行商,都不是正經商人,半匪半商才是他們的寫照。
遊走在大同市井之間,太子殿下觀察著這座邊塞大城,體會著這裡與長安迥然有異的繁華……
不虛此行,這是太子殿下最終的想法。
本來,他還想在大同有所作為,最終卻是沒有怎麼大動干戈。
處置了幾個欺行霸市的商人,拿下了幾個鬧事的胡人,之後也就沒什麼了。
其中有他明白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之外,也無奈的發現,他一到了大同,大同這裡便也風平浪靜,可供他展示皇家手段的地方真就不多。
天下間,誰也不是傻子,太子殿下北狩大同,還頂風而上,那才叫真的活的不耐煩了。
而太子殿下在大同拖延了一段日子,其實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是在大同邊市上下了辛苦。
這是他北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牽涉到的也是朝堂上對大秦商事的爭論,若是不能在此事上有所見地,回到京師之後,不好交代……
所以,大同商旅聚集的所在,成為了太子殿下最常去的地方,同時,也苦了他身邊的護衛之人。
不過,收穫最大的也就在此處。
可以說,歷代帝王,甚至加上歷代朝臣,能像當今太子殿下這麼深入瞭解商人所行所為的,可謂是絕無僅有。
而回到京師,甚有所得的太子殿下,建言的幾件事,跟李之問所上可謂是不謀而合。
語言,銀錢是重點,而且,太子殿下更進一步,進言想要朝廷釐定物值,如此,邊市交易會更加便捷,朝廷收稅也能有所借鑑。
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不能任由邊市自己衡量物價,除了有人欺行霸市的原因之外,邊市乃和異族往來之重地。
一旦胡人物值太低,會讓胡人反叛,而同樣也不能讓胡人坐地起價,使生驕意。
太子一番進言,讓皇帝陛下非常滿意,然後,招趙石入宮商量了一下,再與中書眾臣商議之後,詔由太子主持鴻臚寺,後又下旨,詔太子入戶部,主持大秦釐定商稅諸事。
實際上,還是偏重於與外國交易事……
這下,太子殿下就有點坐蠟了,也後悔了。
試想一下,大秦歷代帝王,有誰像他一般,在太子位上的時候,過手的事情皆與異族有關?
這麼下去,在太子李珀看來,那座金燦燦的寶座,好像離自己是越來越遠了。
不說太子李珀作繭自縛,陪同太子北巡大同的張世傑回到京師,立即接任了御史中丞之職。
張世傑的仕途到了這裡,來到巔峰之餘,卻也差不多走到了盡頭。
因為自大秦立國以來,御史中丞再擇他任者,還沒有這個先例……
而張世傑也是典型的言官出身,雖然有六部的任職經歷,但從大理寺少卿,掌都察院事走上來,其實走的是正經的言官仕途。
到了御史中丞這個位置,到頂了,同樣也到頭了。
接著,吏部侍郎鄭鐸,接任掌都察院,刑部郎中趙桓,晉大理寺少卿。
不過,當張世傑來到人生最得意之時的時候,這位皇帝寵臣,卻病倒了……
(嗯,阿草還是再求點月票吧,又要退出三百名了,競爭很激烈啊……)(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九十章行路
和太子李珀長途跋涉,最累的不是太子殿下,而是周遭的陪同之人。
其他幾位大人,垂垂老朽,到了潼關就一個都不剩了,之後太子從人,皆以張世傑為首。
張世傑身體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