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部分(2 / 4)

小說:將血 作者:

在河南,大秦和後周戰做一團,最終好像誰也沒討到什麼便宜。

而在河南戰事結束後的大秦成武七年,大秦咄咄逼人的腳步卻是戛然而止。

大秦朝堂上先就亂了起來,但和大秦歷代爭奪皇位時的亂法不一樣,這是因為事情太多太雜,而顯出來的忙亂。

好像從成武元年一直到現在,因為征戰不休,而積攢了數載的事情,在成武七年,一時間都爆發了出來。

讓大秦朝堂上的重臣們,皆都應接不暇,再也無法顧及外間之事了。

大將軍種燧回京,在國武監偷閒的晉國公趙石,也不得不在這紛紛擾擾中,匆匆的回到樞密院坐鎮,並在殿前司禁軍整編上獻策獻力。

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

有些人總願意將各種改革套上華麗的外衣,並給改革者們樹碑立傳,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改革者們最值得誇讚的其實只有勇氣,他們有勇氣打破舊有的桎梏,推行自己的理念,有這樣勇氣和膽魄的人,是值得稱道的。

但話說回來了,自古以來很多事都證明,敢吃第一隻螃蟹的人,不論成敗,下場都不會好。

商鞅,晁錯,王莽等人,與其說是改革者,不如說是殉道者……

而大秦景興鼎革之初,李圃等人上書便曾說,興革之舉,國之大事,非臣等私意也,在堅定景興皇帝鼎革之心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等人辯白,留下退身的餘地。

事實證明,景興鼎革非常成功,奠定了大秦強盛的基礎,同時也釀成了長安之亂這樣的變亂,其實這也正是鼎革之舉的利益和風險所在。

所以,不用過於誇大改革者的功績,每一次改革,都是血淋淋的,也不是每一次改革都會成功,失敗的改革,比比皆是,只不過在文人筆下,更在乎那些鬧出了天大風波的人物罷了,他們寫下這些歷史的時候,在乎的只有皇權,而非改革本身。

而成武七年,大秦的軍事改革方興未艾,這一次軍事上的革新,很難說誰是主導者,誰又是首倡之人,更像是一次偶然。

所以,這一次軍事鼎革,一開頭就顯得極不尋常。

先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正月裡,京軍一下變了模樣,也象徵著軍事鼎革的開始。

在將矛頭對準殿前司禁軍的時候,有大將軍趙石,大將軍種燧坐鎮長安,幾乎沒有誰能在這兩位大將軍的注視下,敢於違抗他們的意圖,即便是河洛的張大將軍,此時也要退避三舍。

正在殿前司禁軍將領們在等待朝廷的雷霆雨露的時候,樞密使李承乾卻在極力主張在北邊建立數目龐大的新軍。

而大將軍趙石等人,非但沒有激烈的反對,反而頗有興趣的選擇了附議,這樣不務正業的改革者,真的是非常少見……(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碰撞

樞密使李承乾的提議,遭到了文臣們的激烈反對。

文臣們的考量是多方面的,而且還很有道理。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靡費過於巨大,即便是再不懂武略的文臣,也知道裝備一個騎兵將數倍於一個普通步兵。

尤其是樞密使李承乾的建軍計劃並不止於此,他想要建造的這個龐大的騎兵叢集兵種十分齊全。

重騎兵,輕騎兵,弓騎兵等等……這樣的騎兵叢集,如果建成,將是史無前例的一支軍伍,不用步兵配合,他們的野戰之中,幾乎就是無敵的,無論是長途奔襲,還是就地為戰,只要不讓他們去攻城,他們可以獨立的勝任任何戰役。

而要實現這一切,他們耗費也將是空前的。

這還只是騎兵本身所需,由此而延伸出來的一切,都讓人望而卻步,訓練,糧草供給,營盤,裝備,牧場等等等等,加在一起,所耗將是個一個令人絕望的數字。

窮兵黷武,異想天開等等這樣的字眼兒,立馬都被文臣們套在了樞密使李承乾的頭上。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如果大同榆林方向出現這樣兩支騎兵叢集,對京師長安造成的威脅將遠過於外敵。

兩支騎兵叢集一朝建成,大同方向的騎兵蜂擁南下,兩三日間便可以兵臨黃河,威脅潼關河洛,東去則可以肆虐河北遼東。

而榆林方向的騎兵更是可怕,從銀夏過三川口,一路之上。除了延州外。並無多少險阻。如果延州陷落,兩日之內,便可抵達長安城下。

這才是令文臣最不安的事情,而這也是武將和文臣最不同,也是他們對抗最激烈的地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