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笑著大聲說著話。
趙石另一側的蒙古少女,在南行之後,話卻變得少了許多,到底年紀還小,驟然離開父兄,去到漢人地界,忐忑也是難免,她此時的歲數,比當年琴其海當年要小的多,也沒有仇恨或者其他什麼支撐,想來以後的日子要難過一些……
趙石深深吸了一口寒冽的空氣。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總算這些時日沒有白費……過些時日。等聖旨一到,咱們就立即起程回去,想來應該能趕在年關之前回到京師……”
不等他說完,種七娘已經笑道:“到時候,夫君載譽而歸,敘功論賞,想來夫君也沒有多少閒不下來呢……”
“不過,今年的定軍侯府一定熱鬧無比……”
種七娘臉上多了幾許興奮之色。光耀門楣,蔭及子孫,在她這樣的女子看來,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這時前面的韃靼嚮導派人過來稟報,“前面有兩個部落,要不要在那裡停一停,躲避風雪?”
韃靼諸部重新擁有了廣闊的草場,所以許多部落都在今年陸續北遷,回到自己原來的草場去了,不過還是有些部落留了下來。
這裡氣候不錯。因為金國人的關係,以前這裡很少有部落放牧。草場很是豐茂,就是河流稀少,一些大部都不會停留在這裡,只有一些小部落,留了下來。
這一年多來,許多從南邊的商人路過此地,都會在他們那裡歇腳休息,補充些食物飲水。
和漢人接觸的久了,一些部落受不住蠱惑,在部落首領的率領之下,去了漢人關城以南,加上之前南遷到那裡的一些韃靼人,在大同以北的地方,出現了許多韃靼人的村落。
這也算是大秦最早的一批真正內附的異族了……他們多數在大同北邊長城以內的雲內草原定居了下來,許多人學著漢人開始耕種,與漢人通婚,漸漸融入到漢人之中,幾代下來,便與漢人沒什麼兩樣了。
還有些人,固執的保持著草原上的風俗習慣,和北邊的韃靼人也有著聯絡,他們後來大多都成為了商人,來往於韃靼人和漢人之間,讓漢人和韃靼人之間的聯盟更加的牢固,也成為了後來許多韃靼部落內附的引見之人。
廢話少說,回到正題。
趙石瞧了瞧天色,“不用,再緊趕一程,咱們過了長城再休息……”
和趙石預料的差不多,午後時分,便已經過了長城關隘,上面已經等了迎接大將軍回軍的一隊人馬。
裡面不但有著萬春年這樣到底沒能趕上草原諸般精彩的國武監將領,也有張峰聚和河東宣慰使府派來的迎接人等。
大將軍北上草原兩年之後,率兵南歸,本不應該如此寒酸冷清,但誰讓趕的日子不對呢,北邊大同這裡,風沒有草原上那麼大,但寒冷之處,卻也不遑稍讓。
在這樣的天氣裡,根本無法熱鬧的起來。
兩位河東地界的主官,都派了心腹前來,所幸的是,都不是外人,也不用怎麼僑情客套,陳說一番也就是了,大將軍趙石還能為這點小事怪罪他們兩個?
在關隘之內稍停,五千秦軍加上旁的人等便繼續南下,一路頂風冒雪,艱難之處,不必一一細表。
不過過了長城,沿路驛站什麼的也就多了起來,沿途又早已有人接應,送上飲水食物等等物什,總也比草原行軍強的多了。
隨著一路漸漸向南,不但風雪小了,而且,路途也變得寬敞平坦了起來,這就都屬於這兩年間,秦人治理之功了。
帶人前來迎接的宣慰使大人的心腹,更是宣慰使大人的妻侄,一個很精幹的年輕人,略帶自豪的說起這兩年宣慰使大人的政績。
修路是一個,如今從大同到太原,路程還是那樣的路程,但路面早非當年金國人在時可比,從大同到太原所需時日,幾乎縮短了一半兒。
如今,宣慰使衙門正在為農桑之事奔忙,道路之後,便是修整溝渠,灌溉農田,今年,河東秋收,已然堪堪能夠自給自足,如非各處駐兵,不然的話,已經不需要南邊再運送糧草到河東地界了。
想來這麼下去,再過個三五七年,糧倉漸滿,即便是大軍征戰,也能從河東直接調撥糧草輜重了。
尤其是,按照趙石的吩咐,大同太原這裡,左近的礦藏探明瞭不少,加上舊礦,不但朝廷兵部,工部在這裡設立了匠器作坊,長安國武監也派出了不少人手,輪番到這裡幫忙。
可以說,用不了幾年,這裡便能成為真正的軍資重鎮……
當然,這不是宣慰使大人最重要的功績,他的功績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