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民生之外,就是梳理河東官場了。
有著宣撫使,冠軍大將軍的全力支援,宣慰使大人不用顧忌太多。
這兩年多來,宣慰使大人的精力,其實多半都放在官場之上,尤其是讓人頭疼的河東降臣層出不窮的貪墨之事,著實耗去了他太多的精力。
一年多前,河東按察使終於到任,此人姓鄭,乃長安鄭氏子,曾任職刑部,官至吏部右丞,如今外放為按察使,卻是官升一級,回去之後,至少應該是侍郎位,如果政績顯著,則有可能直接晉參知政事。
此人能來河東任職,自然有著鄭氏活動的影子,但說起來,他能得到這個位子,最重要的還是自己願意來。
河東地界是個好地方,因為新附不久,更容易做出政績來,但說實話,也沒多少人願意往這裡湊合。
上面有一位大將軍不算,還有一位宣慰使,這可都是皇帝近臣,若和他們處的好了,之後前程自然光明無比,但那兩位是什麼人?
尤其是冠軍大將軍其人,領的其實就是河東節度使的職位,只不過以宣撫使名之罷了,那可不是一位好相處的人,按察使如果時刻聽命於宣撫使,那這個位子坐來又談何出什麼政績?
所以,想跟這兩位主官相處融洽,真的是不容易,也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到是這位鄭大人,生性剛強,自告奮勇前來,身後又有著鄭氏支撐,也就沒人再與其相爭了。
說起這位鄭大人一年多來的所作所為,真的是不簡單,世家子弟的手段,是層出不窮。
明察暗訪都是小事,還曾糾集人等,差點把一縣縣衙給拆了,若非軍兵趕到及時,那位貪墨修路銀兩,短缺民夫工錢的縣主大人,恐怕得被人活吞了。
整飭河東官場,釀成民亂的事情這兩年並不在少數,這也是河東官場風氣難制的主因之一,但像這次一樣的,卻是絕無僅有。
事後,這位按察使大人拜訪宣慰使府,只是誠懇的道了一句,“河東如此風物,皆為民風所致,當使民間上下,生出廉恥之心,才可治之,久病之下,無有良策,唯猛藥激之而已……”
實際上,宣慰使大人並不贊同這位鄭大人的一些手段,治理官場,整飭民風,不能一揮而就,做的多了,自然成效也就有了。
不過這位鄭大人新來乍到,雖難掩世家子習氣,卻也是個做事的人,而且,宣撫使大人走之前,留下了一句殺氣騰騰的話,掉的腦袋再多,也是無妨,這幾年,河東無戰事……
宣慰使大人勉強點了頭,將此次民亂歸結為河東未靖之故,遮掩了過去,這位按察使大人隨之放開了手腳。
雷厲風行之下,嚴酷之處,甚至帶上了大將軍的幾分風采……
(思路整理中,本來想以回到京師為開篇的,但想來想去,大同這裡還要費一些筆墨,不過不會太慢,大家耐心些。)(未完待續。)
第十二卷千秋功業需百戰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迎候
按察使脫胎於大秦都察院,都察院為景興鼎革時所立,實際為大理寺下屬,職責初時與御史臺相仿,行糾察百官之事。
實際上,景興初年,同門下平章事楊感去位,御史中丞與楊感門下,資歷又老,與朝野官員,交通往來,景帝用起來很不順手。
當時皇位不穩,也顧不上那麼多,不過等蜀中大事一定,李圃接任同門下平章事一職,景興政革開始之後,御史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起來。
立都察院分御史臺之權,下設各路都察使,巡察使,採訪使等,與宣撫使,宣慰使等並列,成為地方主官之一。
隨著景帝的全力支援,御史臺在地方上的權力實際上已經移交給了都察院,加上又增提點刑獄之權,事實上,已經脫離了大理寺的控制,成為刑部,大理寺共管的一個衙門。
但就職權而言,無論是刑部,還是大理寺,也都沒有太多的權力對都察院指手畫腳……
景興一朝末年,也是都察院最風光的時候,如果這麼下去,不定就能取代御史臺,成為大秦又一個威權顯赫的衙門。
不過等到成武皇帝登基,都察院的好日子也算結束了,成武皇帝毫不猶豫的將都察院設在了御史臺之下,又御史中丞總管。
這裡面涉及的事情,以及政治考量多不勝數,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受了王氏一門倒臺的牽連,眾所周知。大理寺是王氏一門的根基所在。那麼大理寺之下的都察院。王氏又怎麼會放過?
實際上,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初,都察院的下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