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註定,而都察院下屬之都察使之類,名字也由繁化簡,不再沿用唐時舊制,定為了按察使。
權力並未消減,只是與御史臺合了起來。頭頂上多了一個正管衙門。
這麼做的好處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少了很多關節,官員有所精簡,而且,上下之間,職權漸漸明確,中樞對地方的控制也更加的有力……
不過說起來,朝廷所考量的出發點,永遠不會是這麼簡單,其實。最重要的一點考慮就是,隨著大秦疆域的擴大。官員的任用和考核,越來越顯重要。
無論是御史臺,還是都察院,加上刑部,大理寺,這種明顯帶著景帝風格的相互掣肘,相互制衡的監察局面,讓各個職司都有了一絲無力感。
朝廷需要下情儘快到達京師,而地方上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衙門來控制官員們的行為,加之吏部官員考評越來越是繁重,都察院,御史臺送上來的官員考評,多有相悖,根本無法細細辨別,打回去吧,又徒耗時日,兩邊自然不會自揭其短,只能讓兩邊互噴口水,多出不少公案。
如此一來,吏部那裡也是怨聲載道,吏部尚書已經多次在中書議事之時,大吐苦水,讓中書拿個法子出來。
此事一直拖到成武二年的時候,才終於有了定案。、
於是,頗為落魄的御史臺一夜之間,又重新在朝堂之上站穩了腳跟,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是這般了,皇位上坐的人不一樣了,自然就有人倒黴,有人得意。
不過都察御史也好,按察使也罷,就職權而言,他們卻是在侵蝕地方主官的許可權,大部分按察使又都是京官出身,長此以往,必然位在其他地方大吏之上。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