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暴之處,比之安史亂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隨後唐末亂世,吐蕃更是將西北大片領土劃作了自家地盤,這也正是吐蕃低地的來由,之後吐蕃國力漸弱,大秦崛起於西北,兩家互不相犯已經有些年頭兒了。
與吐蕃打的交道最多的其實還是西北鎮軍,常與吐蕃交易戰馬,鹽茶等物,算得上大秦戰馬一個重要的來源。
但對於吐蕃國內之事,大秦就並不算了解了,因為吐蕃高地之上,不但部落林立,而且根本不適合漢人居住,在漢人眼中,乃是地地道道的蠻荒所在。
吐蕃王庭如何如何,只要沒有對大秦造成威脅,大秦也懶得去關注什麼,吐蕃比大秦大的多的多,訊息根本傳不過來,大秦也無意去窺探什麼。
實際上,早在幾十年前,吐蕃低地就已經不在吐蕃王庭治下了,而吐蕃國內之混亂,也是大秦無法想象的,真實的情況是,吐蕃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名存實亡,陷於了分裂和戰亂之中,不然的話,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麼可能視中原漢人地界大亂於不顧,安靜了這許多年?
直到數年之前,李匪率一眾馬匪闖入吐蕃低地,率領吐蕃低地各部,擊敗吐蕃高地大軍,順勢衝向高地,差點殺到吐蕃王庭所在,在那個時候,吐蕃這個名詞其實已經真正成為了歷史。
而今吐蕃低地還算平靜,而高地之上,部落之間征戰不休,奴隸起義如火如荼,吐蕃王庭更是被一把火兒燒了個乾淨,當然,這裡面傳教的佛陀們就不用說了,戰火中一半都是他們挑撥起來的。
這些事情,大秦君臣都不知道,在他們想象中,吐蕃還是盛唐時節那個使得公主遠嫁的強大吐蕃呢,而這種印象,也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所有人都震驚難言,所有人都在想,李匪是誰,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可是個漢人的名字,竟然成了吐蕃低地之王?竟然還要內附於大秦,吐蕃低地,那是多大一片疆土啊,低地之王,怕是和皇帝也差不多了,為何要內附而來,會不會因此與吐蕃王庭交惡?
一瞬間,大秦好像便由皇位更迭,王氏門閥血流成河,牽連日眾的朝野動盪中走了出來,所有人的心思都被這件大事所牽動了,即便是盛唐時節,有部落內附也是不得了的大事,更是不得了的功勳,何況是現在的大秦?
一夜之間,朝野風向完全就變了模樣,從人心惶惶,膽戰心驚,到滿心震驚,卻又滿心狂喜,驕傲自豪,轉變之速,超出了所有人意料之外。
訊息傳出之後,朝臣先是一片沉默,接著便沸騰了起來,各種奏疏接二連三的的飛向中書,來到成武皇帝的龍案之上。
說什麼的都有,有歌功頌德的,有滿懷憂慮的,有趁此建言的,有懷疑此事真假,請陛下細查三思的,等等等等,五花八門。
這才只是京師所在,相信不久等這個訊息傳遍大秦,又是另一番景象,景帝駕崩,曲氏謀逆,王氏族誅等等大事,在這件事情面前,都顯得過於的渺小了。
之後,宮中有旨意遞到中書樞密院,其中就有細述李匪此人生平,眾臣傳閱,各個看的目眩神迷。
李匪,出身李家部將,辭官之後蟄伏於西北……之後種種,皆有修飾闡述不提。
看了這些,所有人心中只有兩個字,人傑。
這樣的傳奇經歷,甚至有過於大將軍趙石,不是人傑是什麼,再一想,此人竟然還曾在李敢當麾下效力過,也就是說,與大將軍趙石脫不開干係了。
許多人想到這個,心裡已是暗歎,老天爺,這還讓不讓人活了,趙石如今已是勢大如此,再加上吐蕃低地內附之功,還不反了天去?
不提眾人心中所想,此事對於大秦來說,實是千載難逢的好事,也是一件足堪誇耀的功績,而新帝登基,朝堂不穩的現在,更是一顆定心丸服了下去,初一登基,便已使吐蕃低地臣服,這真的是個好兆頭,還是了不得的吉兆,這可比那些經不起推敲的祥瑞強的多了……
(月票,月票……)
!
第十卷 天下興亡誰人曉第八百六十五章 歸去(求月票)
(七更,阿草都快動彈不了了,大傢伙給我頂住啊,別掉下來,順便說一句,五一的月票最好別攢著,趁著雙倍的時候投過來,不然兩張變一張,多鬧心。)
什麼降書順表都是演義小說裡面的東西,真正有用的其實就是國書,但李匪並不能代表吐蕃王庭,這是讓很多人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
但所謂內附,便是徹底臣服,所在之處,與大秦州府無異,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