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過年(四)(1 / 3)

【鞠躬感謝好友狡猾的老鼠支援寶貴的粉紅票!作者撿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謝!!!順便和大家打個招呼:拾珠新書,求首訂及各種票票!謝謝!】

………………………………………………………………

三十上午是各家最忙碌的半天:洗刷上供的用具、切供菜、裝供;貼對聯及擺各個神位。

單就裝供來說,就夠各家婦女忙一上午的。因為各個神位都要擺,有五碗的、四碗的、三碗的。神位多的人家,要裝幾十碗,從天一明一直忙到中午,供裝好了,人也累的腰痠背痛。然後坐下來,享受一頓豐盛的酒宴和饅頭肉菜。

說起來,過年其實就是過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這一天。而飯菜最豐盛的,就是中午這一頓了。

文學作品中都把這一頓飯放到晚上來描寫,叫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後的一頓也是最豐盛的一頓(現代的人們也都是注重吃年夜飯)。

但這個時期農村裡都是中午最豐盛,晚上的年夜飯主要吃餃子,不擺酒席。喜歡喝酒的男士,就把中午的剩菜揀幾盤用來下酒。

就是包不起餃子的人家,也要弄點兒餡兒包混沌或者吃熱湯麵。家堂在家裡,生米不下鍋,是不能做稀飯和煮粥的。

因此,從家堂三十早起請來,到初二早晨送走,都是吃麵食。

年下又是吃餃子的日子,於是,一般人家就跟餃子“摽”上了:

在三十下午包夜裡十二點上供和初一早晨(這時期有的人五更裡吃餃子,有的不吃,拜完了年回來後再吃,所以說早晨)的餃子、初一下午包初二早起送家堂的餃子時,多弄點兒餡兒,把晚上的餃子也就包出來了。

這樣一來,三十晚上、初一五更、初一晚上、初二早晨。一個年節要連著吃四頓餃子,有的都把人們吃膩了。但民俗是這樣,又不能更改。

楊老太太是自己在家裡吃的中午飯。郝蘭欣讓她過去一塊兒吃,說什麼也不。說:“大年下的。我在這裡已經是越禮了。你們一大家子人,又有家堂在,我一個外人去不合適。再說了,我在這邊還能陪陪老頭子。”

楊老太太也和在家裡一樣,在她屋裡的東北角上擺了一張供桌,牆上貼上“宗親三代”神位。天剛麻麻亮,就到十字路口請了家堂。

回來後,放鞭炮、焚香、點蠟燭、上供、發錢糧,一樣也不少。

午飯也是吃的肉菜。一個人,郝蘭欣沒有讓她放白菜。煮出來的有熟肉。自己紅燒了半碗肉片,然後放上泡發的乾粉、豆腐,一碗豬肉乾粉豆腐菜就出來了,再熱上一個大饅頭,一個人吃的那叫滋潤。

“比在家裡過得還好。還踏實。”楊老太太如是說。

吃過午飯以後,田青青又把從空間裡拿出來的兩捆韭菜和茴香,從家裡抱了過來。

三十晚上吃韭菜餡兒的餃子,取“長久”之意;初一晚上吃茴香餡兒的,又“回味“無窮。

今年是田青青穿越過來過得第一個春節,她不想平平淡淡。雖然空間裡的蔬菜外面都沒有,不能隨便往外拿而讓她很是糾結。但既然菠菜有了合理的說辭,那麼,同為葉菜的韭菜茴香,也就有依據了。

更何況現在一大家子正在往和裡走,她覺得這樣很好。小不留丟地拿出點兒新鮮東西來,既飽了大家的口福。還增進了親情不是。

“這韭菜、茴香真鮮,真嫩!又是你買來的?青青。”何玉穩摸摸韭菜,又掐掐茴香,望望田青青,問道。

在何玉穩的眼裡。這個侄女可是個小大能人。一個七歲的孩子,整天騎著腳踏車去十五、六里路遠的縣城掃面袋、倒賣雞蛋不說,什麼樣的新鮮東西都能買了來。她家溫鍋時的鮮桃汁、西瓜,還有今天酒桌子上的鮮魚、菠菜,都不是這個時候有的東西,可她愣買了,並且還不是一星半點兒。

田青青衝她笑笑,點了點頭。

“我的天,這冰天雪地的,人家是怎麼種出來的呀?還長這麼高?”王紅梅望著韭菜茴香,驚訝地咋呼道。

田青青:“聽賣的人說,是把菜畦壘了一個多半人高的向陽斜坡,上面蓋上東西,長起來的。”

這是田青青早已想好的說辭。前世現代裡,不少人家用這種方式,種些青菜冬天裡吃。不過前世裡有塑膠薄膜,而這世裡現在還沒有。也不知道上面蓋什麼,就用“東西”來代替了。

見多識廣的田達森說:“我冬天裡常在外面吃韭菜、茴香餡兒的餃子。說是在暖房裡種出來的。可能和咱們春天裡育山藥秧(注1)一個道理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