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書中透過許多這樣鮮明有力的對比,最後終於完成了李高成的抉擇的過程。抉擇什麼?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寫的:“為了老百姓,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棄自己的立場與信仰。這一抉擇可能要犧牲自己,這同戰爭年代的堵槍眼並沒有兩樣。”我以為這正是每一個共產黨人在現在和未來的反腐敗鬥爭中必須回答的考卷,即共產黨人的立場與信仰的抉擇!
人——社會關係的總和。李高成形象的塑造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透過在包括經濟做為社會生活槓桿作用下的幹部與群眾等方方面面的生存狀態中,他與吳愛珍、嚴陣,與郭中姚等集體腐敗分子的關係;與楊成、萬永年等省市領導,與夏玉蓮、範秀枝、王英烈等普通工人的關係,完成塑造的。透過這“關係”恰恰使我們看到一幅當代社會生活的世態圖,看到一張當代社會心理的造影,並引發我們和作者一起進行深層面的思考。作者的思考是深刻與透徹的。比如,當前黨內出現腐敗的特點。作者寫道:“金錢加上權力,金錢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