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早已徒剩四壁,再一次手術後,他揹著一個尿袋回家了。醫生告訴我,憑農村的衛生條件,憑家裡的經濟狀況,只要再有一次感染,便會嚴重貧血而死,他的生命按正常的情況不會再超過三個月。
科學界對癌症的誘因一致的認為是:環境,其次是飲食及生活習慣,性格、氣質、遺傳、免疫、細菌、病毒、寄生蟲等。
和癌症致死的原因一樣,這些誘因也不是單一的。
縱觀我們當今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存心態,勿庸置疑:我們己被各種致癌因素所重重包圍……
3
我在圓明園的破壁殘垣中沉思,如果說世界每一個封建王朝的歷史,都是名木堆砌輝煌,然後再毀於一旦的歷史,那麼,所謂“現代物質文明”的命運又是什麼呢?所謂“現代節奏”中變幻莫測的跳躍憤怒、苦心孤詣、痛苦、享受、恣情,然後在孤獨中溘然走向疾病走向死亡,這是人類文明的終極追求嗎?人類要向何處去呢?徘徊之間,癌變在頭頂做驚雷之響:癌症,這是天使做給整個世界的一個巨大表情,一個巨大的驚歎號!
人類發現和研究腫瘤的歷史已超過3000年。改變、人權意識的萌生、人類文明的進步等等因素是密切相關的。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活得越長,得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古人就有了癌,我曾看到過在美國華盛頓斯密索尼安博物館陳列的古秘魯人頭蓋骨的照片,骨的頂部被癌侵蝕破壞了,不規則的黑洞幾乎和人的整個額頭一樣大。但在當時並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那時的人們基本上活不到癌症發病的當年倫敦的煙囪清掃工年齡。
但是,直到十九世紀隨著光學顯微鏡的問世,才建立了目前腫瘤學的基本框架。
近20年來,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惡性腫瘤的研究由細胞水平向基因水平過渡。
但無疑,醫學專家無奈地告訴我,所有這些成就的取得,並不理想,要攻克癌症,人類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遠。
解放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己由解放前的35歲上升到70歲,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卻逐年上升。1952年在上海市區的死亡統計中,因之而死亡者佔全部死因的第十位,十年後,即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一位。現在癌症每年新發病數與當年因癌症死亡數之比約為100:69。07。文明之前,人的壽命有多長呢?有人做過中石器時代(公元前1萬年)死亡年齡的推測研究,從墓穴中遺骨的狀況來推測,最高年齡段也就是30~40歲。一直到上一世紀都沒什麼改變。
人類壽命的延長,在人類歷史上也就是最近的事情,計算一下也就是最近100年的事情。人口學家說,這與社會結構的有關係。
而今,也許每個人的周圍都有親朋好友死於癌症,報刊的死亡記事中“癌”這個字更是經常映入眼簾。事實上,從全世界範圍看,從1960年以來的近40年內,無論男女癌的死亡率都是直線上升的。
醫學專家說:環境,大約是80一90%癌症的誘因。
即是說:最高能達到90%的癌症和環境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
癌與人類生存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工業革命,自二戰以來更加迅速。環境的改變所造成的影響,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課題,而這許多方面的考慮都是直接針對致癌危險性的:空氣與水的汙染,藥物、殺蟲劑、食物新增劑、放射性物質對周圍居民的威脅……
而這威脅的最大表現者為:癌。
縱觀人類與致癌物相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遠古時代,這時主要的致癌物是黴、山蕨菜等物;之後人類學會了使用火種,學會了用火加熱食物,這時致癌物又多了幾種,如苯並芘、氨基酸加熱物等,後來人們又多了一個吸菸的嗜好,從此效率更高的致癌物就大量被吸入人體中;現代工業的發展又給人類帶來了化學制品和公害兩大致癌物。
我們還能夠找到第一份有關癌與環境的病例。
“到了,小孩……往上爬!”
一絲不掛,瘦得可憐——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透過又黑又窄的煙道——8歲的倫敦孩子正在發熱的煙囪中清掃著煤灰。
“快些,當心,”主人警告說。
多麼悽慘。
幾年以後,那個清掃煙囪的孩子由於患陰囊癌而死去了。
這是英國大作家狄更斯在世界著名小說《霧都孤兒》中對兒童煙囪清掃工悲慘生活的深刻描述。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