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末年,在皇室不停的更迭中,士族終於取得了世俗權力。隨之而來,魏晉南北朝演化為具有鮮明分權色彩計程車族體制。
雖然時間很短,卻演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愚蠢的一幕。
正是因為出仕源於祖德,也腐蝕了士族的進取心,東晉以降,士族開始鄙薄武事,雖然不排除個把人有軍事天賦,但大部分人仍相當不靠譜。這倒不是說士族子弟一無是處,門第傳承,士族世代以儒生自標,號稱讀聖賢之書,讓他們去幹具體工作實在是為難了。士族更適合於清談玄學,優美的南北駢文就出自這幫無聊文人的手筆。
然而,治國方略不是文人筆下的浪蕩情懷,能寫出千古傳唱的《別賦》,未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唐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雖然混到醉臥長安皇城,也終究沒在仕途上闖出名堂。就是今天,誰敢在公務員《申論》考試中寫散文,哪怕你是魯迅、胡適,保證你也被斬於馬下。
恰恰是這種文人情懷強化了士族的衰落,每天想著詩詞歌賦、吟風弄月的人,怎麼會有心思按領導意圖寫好公文。士族子弟從心底看不上“俗務”,對公文照例署名,最離譜的人甚至連自己該幹什麼都不知道。
嘯父出身會稽虞氏,屬於南土高門,晉時曾任侍中,即中央辦公廳主任。一次宴飲,晉孝武帝提出了一個問題:
“有所獻替邪?”
“獻替”其實是一個術語,意思是下面人提出的方略是否有備選方案,嘯父竟然以為皇帝跟他要海鮮,因為他家鄉近海。
估計,晉孝武帝當場就暈菜了,有這樣一個辦公廳主任,夫復何求?
儘管如此,士族仍舊可以限制皇權,而皇權只能對士族有打有拉,這些人再愚蠢,畢竟是地方豪門望族,除了他們還真沒有別人去貫徹皇帝的政令。
但是,士族體制卻存在致命的缺陷。
門閥確實可以給士族出仕第一步,身登高位,卻依然要取得帝王的信任,才能真正獲得權力。而皇權的信任半徑,其實非常狹小,狹小到不過就是那麼幾個人。
於是,為了接近皇權,士族開始了無休止內耗,僑姓與吳姓之間,荊州和揚州之間,相權和相權之間,高門和庶族之間,高門和皇族之間……每一個高門士族似乎都面對著無窮無盡的仇殺。
他們的命運,其實也是激流中的浮萍,得失急驟、生死無常。
這種鬥爭,極具殘酷性,士族不是西方城堡中的領主,他們在地方的經濟實力,來源只是地租。即使在東晉鼎盛時代,無論士族在地方有多少土地,始終都沒有取得領地行政權。
地租和行政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地租只是鈔票,而行政權卻是印鈔機。行政權可以剝奪地租,反之,則絕對不成立。
這就意味著,如果在*中失勢,士族同樣無法在地方上立足,他們將一無所有。雖然門閥給了他們一個很高的起點,但這個起點需要不斷維護,方式則是靠近皇權。
因此,這種鬥爭,有去無回、有你無我,只能勝利、不能失敗,士族其實也沒有退路。在狹小的半徑裡,最終能勝出的畢竟是少數。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西漢的財富(17)
曹魏以降,皇權就不斷禁絕士族高門兼併土地,南朝帝王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起用寒門子弟執掌機要。雖然他們官階很低,但士族獨霸朝綱的局面已經開始動搖,梁武帝之後的侯景之亂更是滌盪了南方士族僅存的一點實力。陳朝亡國後,南方士族變為亡國之民,只能依靠聯姻攀附新權貴,才能苟延殘喘。
雖然士族跟皇族的角逐在唐朝才能揭曉最終答案,這並非由於皇權軟弱,而是還沒有出現合適的體制替代士族。
士族被皇權掃蕩後,皇權拿出來的就是科舉制度,說好聽點,是興辦教育;說難聽點,是憑皇帝一人殺伐決斷。雖然寒門子弟靠科舉進仕,但科舉不可能挑戰皇權。官吏所有的能力都來自皇權,甚至他們自身生殺予奪也掌握在皇權手中,挑戰皇權的唯一方式就是成為另外一個皇權。
這種替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朝著士族分權的方式演進。
五代十國,中國曾經在集權與分權之間猶疑,如果士族戰勝皇族,中國演進體制中可能就會出現多元化格局,從而整個制度演進路徑將完全改變。然而,即使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士族天然的分權性使它無法形成一塊鐵板,即使奪權成為帝王,卻又必然向皇權轉化。
南朝以後,士族漸漸消失了,從此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