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的代詞——“商”。據說,范蠡還是十六兩秤的發明者,十六兩秤上有福、壽、祿三星,缺一兩損福,缺二兩損祿,缺三兩就損壽命了。
信用不但對商人重要,而且是金融的生命,如果沒有信用,金融體制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可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實物交易遠比貨幣重要,在世俗權力不具備信用的前提下,個人信用便成為當時貿易的關鍵。人們信任商人,而不是所謂的“無奸不商”,討價還價是沒錯的,任何商務談判雙方都有底線。靠權力、靠關係逼迫交易對手退步,是很無恥的,這不是“商”,是搶劫。
范蠡之後,又出現了一位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商人,白圭(公元前370—公元前300年),他的經營思想,顯然比范蠡同志更具有鼓動性,被稱為“治生之祖”。總結起來,他認為經營應該“人予我取,人取我與”,在市場上必須智、勇、仁、強(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從原生性商品市場到高階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一個亙古未變的真理是把握買賣機會,用白圭自己的話就是“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在最初級的貿易中,尚能有如此領悟,如果他生於今天,目睹現在的金融市場,必定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因此《史記》給了白圭一個不低的評價——“白圭其有所試矣,非苟而已也”,意思是白圭只要出手,必然能掙很多——這也是現代中國股民的夢想。
但是無論范蠡、白圭,他們的生意都不夠拉風,中國古代最拉風的生意人是該死的呂不韋。
呂不韋同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對秦國來說是偉大的一生,《史記》曾這樣評價呂不韋——“秦滅六國,蓋始於魏冉,而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