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聰明人”相形見絀,我想導演就是想透過阿甘形象的塑造來反諷社會,反映社會現狀,比如對人的異化、墮落的揭露等�藉此來引起人們對社會與人們命運、前途的關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後總有一群尾隨者,他們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隨阿甘,可以這麼說,這就是美國當時社會的一種現實,人們對現實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動力與意義,只好無望地把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而阿甘卻總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勇敢地跑下去,這不能不說是絕妙的諷刺。
對於這樣一個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中少見的鮮明人物,阿甘無疑會被載入史冊,在美國,阿甘就是戰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代群體的化身,在他們的經歷中,3K黨、搖滾、越戰、肯尼迪、尼克松等紛紛登臺亮相,在和平的混亂中他們成長,道德的重建,個性的張揚,使他們的人生道路充滿著變數,他們看來似乎缺少錘鍊,步履蹣跚得讓人放心不下,但他們終究是長大了,並且他們跑起來的速度出乎了父輩的意料。
在小說《阿甘正傳》裡,它的結尾是這樣寫的:“不過,我跟你說,朋友:有時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見整個天空就那麼鋪在那兒,可別以為我什麼也不記得。我仍舊跟大家一樣有夢想,偶爾我也會想到換個情況人生會是什麼樣兒。然後,眨眼之間,我已經四十、五十、六十歲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這裡,每個人內心的惶惑感一點都不會減少,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