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第一章 崢嶸歲月(1850~1949) 三、革命與混亂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革命黨人發動了起義,隨即全國發生革命,各省宣告脫離清政府統治獨立,腐敗無能、千瘡百孔的滿清貴族統治隨即土崩瓦解。一九一二年元旦,清帝退位。在經歷了上層精英和知識分子們短暫的對“共和”的喜悅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被魯迅先生形容為“城頭變換大王旗”的袁世凱竊國、張勳復辟和軍閥混戰時代。
辛亥革命的失敗如同滿清政府的滅亡一樣不可避免,因為在那個時代,來自於西方的“共和”與“民主”觀念並沒有根植於普通中國民眾的頭腦中。無論幾個留過洋的愛國者們如何滿腔熱血,在兩千年亞細亞專制主義文化積澱影響下的億萬民眾根本還不瞭解“共和”為何物的時候,“共和與憲政”必然難以獲得普通民眾的認可和支援。而掌握著實權、“鹹與維新”的原清政府官僚袁世凱,更是成天夢想著做皇帝。
時局的混亂,加上此時曾祖父染病去世,使得祖父回家閒賦、務農了好幾年,一是為了守孝,二是開始重新思考個人的出路。三年服喪期滿以後,祖父開始感覺到自己以前學的舊式知識已經不能再為己所用了,索性棄文投軍,考上了高等警官專科學校。
《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第一章 崢嶸歲月(1850~1949) 四、馮玉祥麾下
在祖父從高等警官專科學校畢業時,恰逢一九二二年直奉戰爭以後,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馮在河南時頒佈了《治豫大綱》,實行了一些進步措施,如:懲辦貪官,提倡節儉,改良社會風尚,禁絕封建陋習,興辦學校等等。初期,這些措施為河南百姓所稱道,也吸引了祖父的注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祖父認為馮玉祥是一個可以救民於水火的革命軍人,對馮玉祥產生了敬仰之心,於是從學校一畢業就投奔到馮玉祥的麾下。
馮玉祥手下多為赳赳武夫,文官很少。祖父雖為警官學校畢業,但深受傳統文化薰陶,舉手投足,依舊保持舊式讀書人談吐儒雅的風範。同時,祖父文化功底厚實,文章如行雲流水,字跡也頗顯功力,很得馮玉祥的器重。祖父這人有些政治抱負,點評時局也有獨到之處,在投奔馮玉祥時,只與馮玉祥深談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便被委以重任,並且很快就躍升為馮玉祥的幕僚之一。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六日,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加入國民軍,被推舉為國民聯軍總司令。幾經征討,於一九二七年六月與武漢國民政府北伐軍會師於鄭州。鄭州會師之後馮玉祥掌握了豫、陝、甘三省黨、政、軍大權,併成立了以馮玉祥為主席的開封政治分會,祖父也隨之邁入國民政府。其間伴隨著馮玉祥的幾次上臺與下野,幾經仕宦沉浮。期間先在河南省民政廳任職,執掌河南全省警察大權,後又升任河南省視察委員會主任職務。
大約在此前後,祖父離婚又娶了。祖父的原配夫人姓袁,在生育了兩個女孩之後就不再生育了。按照當時人們的觀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沒有兒子對於舊時代的人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對不起祖宗的事情。但是,祖父在跟隨馮玉祥之後,也受到“一夫一妻”的新觀念影響,不想和當時達官貴人那樣討幾房姨太太。因此,儘管與原配夫人感情不錯,但祖父在矛盾的煎熬中只好選擇了離婚。透過媒人介紹,他娶了一名來自豫東的貧苦農民家的女兒,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年輕時人長得也不怎麼漂亮,但小祖父二十多歲。祖母過門才一年,就生下了大伯。已過不惑之年的祖父終於有了兒子,頓時如獲至寶,連續擺了好幾天宴席來慶祝。祖父本身就比祖母大二十多歲,現在祖母又生兒子有功,從此非常寵著祖母,使她養成了非常驕橫跋扈的性格。祖父和原配離婚後,仍然養活著她們母女三口;祖父去世後,在祖母的百般阻撓下她們和我們家庭失去了聯絡。
中華民國時代各個省的民政廳與當代的民政廳的概念有很大不同:它囊括人事、民政、監察、治安大權,相當於現在四、五個廳。當時一個河南省政府下只有四廳一部:建設廳、民政廳、教育廳、財政廳,以及一個警備司令部。省政府機關也沒有如今這麼龐大,一個大院就把省政府幾乎所有的部門都裝下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官員,也沒有什麼“級別”可言,官員在任上,馬上就有俸祿;一旦免職,馬上就停發薪水;不象今天的官員,明明什麼都不管,還要享受個什麼待遇。馮玉祥在河南時我的父親尚未出生,自然沒見過他;我的大伯倒是記得馮玉祥,因為每個週末到省政府機關澡堂洗澡時候,經常能碰到馮玉祥。在民國前期